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學家李德生在都江堰基地接受《中國訪談》節目專訪。(韓琳 攝)
中國網:在2021年的時候,大熊貓就從瀕危降到了易危等級,可見大熊貓保護的成就是實實在在的,但是也有少數人認為,是不是我們對大熊貓的保護和關注太多了,損害了別的動物的保護事業。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德生:大熊貓確實像你說的關注度特別高,應該說得到的支持也是很多,但我覺得對大熊貓這種關注,并不影響對其他物種的保護,相反我覺得是一種促進。因為國家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不會只對大熊貓投入,對其他的(野生動物保護)也在支持,只是說大熊貓大家關注度更高,特別是(大熊貓保護的)國際合作更多,確實不光有關注,還有更多的技術交流、人文交流,最終匯集的力量,讓大熊貓從瀕危走向了易危,說明我們保護的成效是顯著的。而且我想強調的是,大熊貓的這種保護,它的棲息地保護好了,在同一個生境中生存的野生動植物就高達8000種左右,其實保護好(大熊貓的)棲息地,也保護了這些(區域的其他)物種,它是一個良性的、有利的促進。所以,不存在我們保護了大熊貓,好像其他物種受到冷落了,沒有。整個生態環境好了,野生動物的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中國網:我們對于大熊貓保護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夠擴展到別的動物身上呢?或者說是不是能外溢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上,比如說對于野外引種,包括對竹子的研究等等,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李德生:確實,我們這些年研究大熊貓的比如行為、疾病、營養,包括一些基因組學研究,我們這些研究其實也用于到其他一些伴生動物的研究,比如我們現在也在研究金絲猴、紅熊貓,其實可以作為一些技術推廣的。這個我覺得是我們一直在做這個事,而且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相信大熊貓的保護,它作為一個旗艦物種,它本身就像一面旗幟,我們投入的科研也好、資金也好,我們的這些技術都可以用在其他物種的保護上,不是說照搬,但它很多方法是可以借用的,這里面我就覺得確實它是一個相互促進或者說一個引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作用。
中國網:我不知道您可不可以具體展開說,有哪些技術或者方法?
李德生:比如說大熊貓的精液采集、冷凍保存的技術,(還)有解凍,我們通過對它的比如保存液或者解凍液進行優化,最后它的精子的存活率會提高,解凍以后它的頂體完整率會提高,會增加受孕率。這些我們可以用于金絲猴、紅熊貓的研究,這些我就覺得有些方法理念是通的,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現在紅熊貓的繁育也是挺好的,包括我們也會開展一些雪豹方面的行為生態研究,這個技術確實會讓更多野生動物受益。
趴在高架上睡覺的大熊貓頓頓。(韓琳 攝)
中國網:最后請您談一談,我們針對大熊貓保護未來有哪些難題需要攻克?
李德生:走到今天,其實很多人都以為大熊貓保護應該是做得挺好了,但是我們現在依然還面臨一些需要我們去攻克的問題或者說難關。比如說,現在種群雖然達到了去年年底的698只,已經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我們這么多年來也發現一(種)疾病叫做睪丸癌,它和遺傳有關系,下一步可以通過基因組學的研究和繁育配對的計劃,避免一些有害的基因遺傳到子代后代,讓大熊貓的種群減少這種遺傳性疾病。
還有一點,大熊貓的種群安全。種群的安全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因為大熊貓成功保護來之不易,從幾只到現在的將近700只,這里面數量大了,它很有可能會發生傳染性疾病。大家都知道傳染性疾病,有的病很厲害的,有可能會導致種群的重大損失。所以,這里面我們要加強對這種傳染性疾病在熊貓身上(的研究)。我們已經做了研究,大概對十多種進行了排查,有幾種威脅還是很大的。比如說犬瘟熱、犬細小病毒,還有一些冠狀病毒,也有一些寄生蟲,像巴貝斯蟲、弓形體,這些是有可能造成大熊貓身體的健康損害,甚至會傳染給很多熊貓,導致重大疾病和死亡。我們覺得要加強對這些傳染性疾病的疫苗的研發,通過主動預防減少它發病的機率。所以,種群安全也是我們面對的還是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在野外,棲息地保護越來越好了,但局域種群有些種群還是有滅絕風險的,這里面我們也要加大小種群的復壯力度,放歸更多的熊貓到這些小種群中去,讓它繁育,實現基因交流。同時還有一個辦法,我們可以通過生態廊道的建設,讓這些小種群之間可以通過廊道實現交流。我想這方面也是還需要做不少研究和開展一些生態工程,來實現對大熊貓的保護。
中國網:對于大熊貓保護和文化交流事業,您愿意不愿意送上您的祝福呢?
李德生:大熊貓,我個人感覺跟它真的是有緣份。我這么多年的感悟,我覺得大熊貓是800萬年前走來的一個黑白精靈。我覺得它是適應自然、順應自然的典范。
我們現在說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我覺得只要做到了這些,就能夠讓大熊貓和我們人類都越來越好,實現人與自然長期的和諧共生。這是我們作為保護工作者的一個愿望、一個期望。
主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 承辦:局辦公室 局信息中心 | 政府網站標識碼:bm37000013
ICP備案編號:京ICP備10047111號-4 |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4204號 | 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