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十五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在貴州省黔南州荔波縣召開。
近年來,荔波縣推動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協同創新,打造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成功案例,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成為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典范。
告別“煤炭經濟”,發展“旅游經濟”
荔波縣位于北緯25°,這一地帶在全球多屬沙漠化或石漠化嚴重地區,而荔波縣卻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蓋率達75.98%。茂蘭保護區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是生態系統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的生態寶藏,也是國內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理想之地。
20世紀70年代,荔波縣的經濟一度依賴煤炭資源,隨著生態保護理念的發展,當地逐步將煤炭經濟轉型為旅游經濟,走出了一條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的綠色發展之路。荔波縣將生態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依托優越的自然資源、嚴密的生態保護政策、多層次的科研支持和數字化管理,走出獨特的荔波道路。
政策與科研銜接,推動生態保護
荔波縣先后出臺了《荔波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等法規,為生態保護奠定了制度基礎。與此同時,荔波縣不斷完善自然保護地和自然遺產地的總體規劃,編制《荔波縣全域旅游規劃》,形成了多向銜接的政策體系,為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在科研監測方面,荔波借助科學技術實現了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全面監測。在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大型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大樣地研究基地。通過生態定位觀測、紅外監測等先進手段,荔波不僅為生態保護積累了數據,還推動了全國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近年來,荔波茂蘭大樣地共發現20余種高等植物和動物新物種。
荔波還通過衛星遙感、低空巡航等技術,構建了“智慧茂蘭”監管平臺,實現了生態資源的實時監控和保護。智慧旅游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旅游管理的協調。
生態產業化,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荔波縣發揮自然資源優勢,通過發展全域旅游、綠色工業和綠色農業,實現了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荔波縣發展了觀光、研學、民俗和鄉村旅游等多元化旅游業態。貴南高鐵全線開通、荔波機場改擴建完成,為荔波旅游發展提供了交通支撐。2023年接待游客2690萬人次、旅游收入226億元,今年旅游業形勢進一步向好。
荔波重點發展地方特色水果、生態養殖和林下經濟,荔波蜜柚和瑤山雞已成為品牌化的地方產品,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發展青梅、板藍根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實現了農業和林業的多功能開發。
在開發多樣旅游商品、帶動消費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水電、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為荔波綠色工業奠定了基礎。
保護民族文化,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荔波縣以保護自然生態和傳承民族文化為目標,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保護體系。
全縣少數民族占94.5%,包括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瑤族等。通過實施古橋修繕、古樹保護等弘揚生態文化,同時挖掘布依族、水族的傳統文化,打造了瑤山古寨、堯古布依古寨等民族村寨,豐富了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
瑤山魂、打獵舞等非遺項目在景區常態化演出,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多彩的民族文化。荔波生態文化傳承得到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高度評價,被譽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
“荔波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生態保護促進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荔波縣的生動實踐,為其他地區走出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困境提供了重要解決方案。(謝春華 陸亞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