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朱熹故里、閩越文化、紅茶之鄉……3年前,武夷山,這片鐘靈毓秀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之地,以其獨特的生態人文資源,被正式批準為我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3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武夷山國家公園從正式設立到全面發展,在生態保護、管理體系、科研監測、社區發展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效,成為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成功典范。
政策引領 構建科學管理體系
地跨福建、江西兩省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是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國家公園,擁有丹霞地貌的絕美景觀和地球同緯度地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珍稀、特有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
為守護好這一方綠色瑰寶,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到《關于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若干財政政策的實施意見》,從《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編制實施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修訂完善,從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改革,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不僅明確了國家公園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管理機制,還細化了生態保護、社區發展、科學研究等具體措施,為武夷山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5月,分別通過福建、江西兩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這是閩贛兩省首次開展省際協同立法,共同協調解決國家公園保護、建設和管理中的重大問題,此舉也將有力推動武夷山的“一山共治”。
國家公園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包括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水利、公安等。3年來,各部門密切協作,建立了高效工作協調機制。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聯合開展執法檢查等方式,共同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資源管理、科研監測等工作。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良好工作格局。
為實現國家公園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性地設立了“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對國家公園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推行網格化管理機制、實施“林長+警長”工作機制、建立檢察監督協作機制、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并充分應用科技手段,如無人機巡查、衛星圖層比對、紅外線相機監測等,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對國家公園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
嚴格保護 成就和諧共生典范
青山疊翠,綠水潺潺。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就像走入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保持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處于“非常清新”水平,生物多樣性記錄持續刷新……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寫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綠水青山之間。
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3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持續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先后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森林防滅火基礎設施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持續改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提升。
據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8%,森林蓄積量967.65萬立方米;野生脊椎動物種類達769種;野生高等植物種類達3404種;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質常年保持Ⅰ類,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通過采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日益顯現,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內首次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歐亞水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艦物種時隔多年重新現身。武夷山國家公園自設立以來,累計發現武夷林蛙、武夷山對葉蘭等39個新物種。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累計發現并發布44個新物種。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好,綠水就是幸福。這里空氣鮮、水質清、森林茂,靈山秀水的武夷山向美而行的步伐從未間斷。
兼顧民生 生態成果惠及公眾
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作為世界著名的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武夷山國家公園如何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茶產業一直是當地百姓致富的主導產業。為了讓茶葉成為鄉村振興的“金葉子”,武夷山國家公園探索出“茶—林”“茶—草”等模式,引導廣大茶農開展生態茶園改造。由武夷山國家公園免費提供苗木,鼓勵套種楠木、紅豆杉、銀杏等珍貴樹種,并根據不同季節見縫插針地套種紫云英、大豆、油菜花等綠肥,同時輔以綠色防控技術,豐富茶園生物多樣性,有效維護茶園生態平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茶葉品質。
2023年,武夷山建成綠色生態茶園示范片1.56萬畝,累計建成綠色生態茶園13.26萬畝,茶葉全產業鏈產值增長8%。
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雙贏,武夷山國家公園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了“生態保護補償+社區發展”模式,落實就業引導與培訓機制,鼓勵村民參與特許經營、資源保護、旅游服務,公開擇優招聘生態管護員、綠地管護員,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林農增收的矛盾,增加社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武夷山市利用國家公園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融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發展保護帶建設,高標準打造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風景道全長251公里,串起了一條“流動風景線”,成為很多游客探尋“武夷文化”的索引圖。數據顯示,2023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分別達1550萬人次、216億元。
今年“五一”假期,隨著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正式啟動運營,沿線各個景點車水馬龍,游人紛至沓來。作為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沿線的村莊,南源嶺村目前已發展民宿180家,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科普宣教 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讓本就自帶流量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為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活動的最美實景課堂和理想場所。
202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舉辦了首場“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今年8月,活動再次舉辦,來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全國10個省(市)15個城市的45名優秀青少年參加研學。在自然教育導師的引領下,同學們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畫卷,登上先鋒嶺瞭望塔,俯瞰武夷大峽谷壯觀的地質斷裂帶,訪國家公園宣教館,全面了解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
為提升公眾對國家公園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武夷山國家公園積極開展科普宣教工作。通過建立科普展示館、舉辦生態教育活動,如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節、自然觀察節等多種形式,讓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特別是科普展示館的建設,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國家公園的平臺,還通過互動體驗等形式,增強了游客保護自然生態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致力于更廣泛地宣傳國家公園理念,加強生態教育基地建設,建立了一批生態教育基地,成功創建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為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提供生態教育的場所。推進學校教育與自然教育相融合,連續舉辦中小學生生態科考行、科普課堂進校園等活動,持續提升武夷山國家公園品牌形象。積極開展生態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武夷山生態文化資源,出版了一批生態文化書籍和刊物。通過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使生態保護理念成為新風尚,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武夷占盡人間美,愿乘長風我再來”,這是詩人劉白羽游罷武夷山后寫下的動人詩句。而今,在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向世人展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壯美錦繡。(溫雅莉 肖芳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