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罕見和無法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黃河口候鳥棲息地的東方白鸛 黃高潮 攝
執行世界遺產公約大會決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指示,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管理的核心。為此,我們首先必須全面認識世界自然遺產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
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區域,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
本次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多種瀕危候鳥的重要停歇、越冬或繁殖地,構成了全球溫帶地區最為多樣、宏偉的沿海景觀和生態系統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突出的全球普遍價值,不僅是中國世代傳承的自然遺產,更是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全球候鳥種類最多、受脅鳥種最多的遷徙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涉及22個國家,黃渤海涉及中國、朝鮮和韓國,剛好位于整個遷徙路線的中間節點。這一區域棲息地是遷徙候鳥不可回避的能源補給地,類似于15000公里高速公路中間節點的唯一加油站,該區域候鳥棲息地受到破壞,將導致絕大部分鸻鷸類鳥類滅絕。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河口濕地、潮間帶濕地和海島濕地,長江、黃河、海河、遼河以及鴨綠江匯入該區域,海陸交替,塑造了陸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和海岸帶及海洋生態系統,滋養著眾多物種的族群。淤泥質潮間帶濕地和獨特的輻射沙脊群等獨特地貌在河流、海洋水文和氣候變化過程驅動下的動態變化,成為主導生態系統乃至物種演化的主要力量。
如何確保世界自然遺產全球突出普遍價值的世代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指示中給出了明確路徑,即完整性、系統性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與國際合作。
加強完整性、系統性保護。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為例,其棲息地的面積和質量決定了其價值的可持續性。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評估報告中,中國、朝鮮和韓國共有7個關鍵的區域,即中國長江口—江蘇鹽城、中國萊州灣,中國渤海灣、中國遼東灣、鴨綠江口(中國、朝鮮)、韓國西海岸、韓國順天灣。為此,世界自然保護大會分別于2012年、2016年作出大會決議,建議全球尤其是黃(渤)海區域的三個國家重視該區域的棲息地保護與管理。201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2022年,濕地保護法出臺,明確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濕地進行全面保護;2023年,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均給予明確,這是對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進行完整性、系統性保護的法律保障。
在保護實踐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在穩步推進,其中黃(渤)海區域的遼河口國家公園、黃河口國家公園、長島國家公園的創建進入了關鍵階段。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文件中,中國列出了13塊關鍵的區域,目前已有7塊區域成功列入,其他區域將在今后時機成熟時列入。
提升科學管理水平。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需要高度依賴科學,依靠當地社區的積極參與。建立并完善整個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管理體制與管理體系是當今首要任務,也是世界遺產大會決議中最關鍵的管理要求。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科學研究機構、從管理機構到當地社區的管理架構,高效實施保護管理規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迫在眉睫。
合理有序開展利用。在維持世界自然遺產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的前提下,有序開展合理利用,讓當地社區從保護中受益,讓全球共享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成果,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是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原動力。
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全球合作的成果之一,要借申遺成功的東風,加快建立全球合作平臺。要以世界自然遺產為平臺,積極推進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進程,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管理匯聚全球智慧。(雷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