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的候鳥提供了重要棲息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本次會議,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的杰出范例。
山東東營黃河口被專家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劉月良攝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產地地跨河北、遼寧、上海和山東,是中國沿海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自然保護地周邊經濟社會發展訴求較高,范圍劃定和保護壓力較大。同時,針對跨地域合作協調難度大的特點,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積極協調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加強合作交流。申遺期間,各級政府和林草主管部門組建技術團隊,全力推進申遺工作,為候鳥棲息地的長期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崇明東灘潮溝 張斌攝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的最東端,位于黃海生態區南緣,是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間節點。保護區內共記錄到鳥類300余種,其中有22種全球受脅物種、1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5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崇明東灘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重要生態價值。
山東東營黃河口的東方白鸛 黃高潮攝
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位于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規劃總面積8.8萬公頃,其中遺產地面積7.23萬公頃。1992年,黃河三角洲建立保護區。建區之初,這里的鳥類只有187種左右。經過多年修復和保護,保護區鳥類增加到381種,其中有38種水鳥的種群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目前,這里連續兩年東方白鸛繁殖數均超過450只,黑嘴鷗繁殖數穩定在1萬余只,丹頂鶴2022—2023年度越冬數量達到389只。由于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這里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河北滄州南大港蘆葦濕地 劉洪睿攝
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位于渤海灣西部,總面積3814公頃,屬于典型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擁有環渤海生態區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典型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科研價值。棲息地現有鳥類2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3種。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及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鳥在此停歇,補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長距離遷徙。
遼寧大連蛇島 王小平攝
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位于遼東半島南端,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這條連接遼寧與山東的空中走廊,是候鳥飛越渤海海峽的最近通道。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遺產地包括九頭山和蛇島兩個部分,總面積約1909.35公頃。老鐵山為遷徙猛禽提供了足量的食物和渤海海峽最短飛越路線,成為大量猛禽南遷越冬的首選路線,被譽為“鳥棧”。蛇島老鐵山保護區現有記錄鳥類37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
遷徙途經遼寧大連蛇島的鳳頭蜂鷹 程銘攝
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地處黃海生態區北端,包含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完整的潮間帶體系,水鳥分布集中,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區域。每年3月—5月,十幾萬只鸻鷸類水鳥飛經鴨綠江口濕地,這里是它們北遷最后的停歇地和補給地,對其繁殖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最新調查顯示,棲息地共監測記錄到鳥類324種,其中水鳥148種、林鳥176種。鸻形目是水鳥中最大的類群,有71種。棲息地內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8種(水鳥14種),二級保護鳥類58種(水鳥26種)。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首次將多處候鳥的關鍵棲息地進行整體保護,這不僅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種體制機制創新,也為世界遷徙候鳥及其棲息地 保護提供了一種新的范例。圖為遼寧丹東鴨綠江口 王弼正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其潮灘對于保護世界范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支持著很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候鳥種群,包括45種全球受脅物種。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作為一個整體,對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遷徙水鳥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遷飛區之一,也是瀕危物種最集中、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于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里程碑意義。”(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