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起伏的沙丘,如同金色的波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令人嘆為觀止。這里就是巴丹吉林沙漠。
7月2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順利通過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干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巴丹吉林獨特的景觀展現了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展示著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圖為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紅海子 貝赫攝(新華社發)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于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中國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動沙漠。
“巴丹吉林”系蒙古語譯音。“巴丹”傳說由一個叫“巴岱”的人名演變而來。“吉林”蒙古語意為海子、沙漠湖泊、“六十”,“吉林”蒙古語由藏語“哲讓”演變而來,還有“地獄”之意。
沙山、寺廟和湖泊倒影 郭鵬偉攝
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古廟”五絕著稱。
奇峰,是指擁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其中,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魯圖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瑪峰”之稱。
鳴沙,是指擁有世界最廣闊的鳴沙區域。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沙丘在風力作用下會發出奇特的聲響,如同雷鳴,其中最著名的是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被譽為“世界鳴沙王國”。
巴丹吉林的沙丘形態各異,它們是風的杰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希拉扣攝
湖泊,是指沙漠中的眾多湖泊。巴丹吉林沙漠擁有144個湖泊,被譽為“漠中江南”。這些湖泊大多富含鹽分,色彩斑斕,風光迥異。有的沙水相映,有的水天相接,形成了獨特的沙漠景觀。
達格圖(紅海子),意為紅色的湖泊 郭鵬偉攝
神泉,指的是沙漠中的泉水。巴丹吉林沙漠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一個叫音德日圖的海子,這個海子號稱有一百單八泉。這些泉眼不僅水量充沛,還形成了深深的渠道,為沙漠中的生物提供了珍貴的水源。
古廟,指的是沙漠中的寺廟。其中巴丹吉林廟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建于1755年,是巴丹吉林沙漠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被稱為“沙漠故宮”。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 貝赫攝(新華社發)
然而,在這片看似荒蕪的土地上,依然有生命在此頑強綻放。梭梭、檸條、霸王、籽蒿、胡楊等多種植物,不僅為沙漠增添了生機,還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雙峰駝、天鵝、野鴨、大雁、沙蜥、狐貍等動物,作為巴丹吉林的勇者,也在用獨特的方式詮釋著生存的意義。
巴丹吉林沙漠夏日風光 貝赫攝(新華社發)
申遺期間,為加快推進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工作,國家林草局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加強溝通,各級林草主管部門和技術團隊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新冠疫情沖擊帶來的各種困難,深入申遺區域進行調研,經反復論證,科學劃定了遺產地及緩沖區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