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云南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霧時聚時散,群峰忽隱忽現。密林深處,闊葉林層層疊疊,長臂猿的啼叫打破寧靜,保護區在晨霧中蘇醒。
專職巡護員段譽背上干糧、水壺和睡袋,在移動端上輕點幾下,開啟了新一天的巡護工作。20多年來,這位老巡護員記錄著野生動植物的蹤跡,搜尋著盜獵盜伐的蛛絲馬跡。
如今,傳統的巡護經驗正與現代化科技深度融合,改變著這片原始森林的守護方式。
“以前巡護靠經驗,現在靠科技。”段譽指著移動端上的巡護監管App介紹。如今,巡護員每次巡護的路線、時長都能實時上傳,不僅迷路時可循跡返回,監測數據還與考核掛鉤,既保障了安全,又提升了巡護的積極性。
近年來,大雪山保護區制定《巡護員薪資考核辦法》并開發巡護監管平臺,建立起“管護局+管護站+管護點+專職巡護員”的組織體系,創新巡護員管理模式,推動巡護工作從要我巡護到我要巡護轉變。在巡護監管平臺上,巡護員的足跡化作電子地圖上的線條,觀察到的動植物信息變成數據庫里的條目,每一次走訪、每一場宣傳都被詳細記錄,成為工作成效的數字化見證。
巡護員的足跡已遍布大雪山保護區的每個角落,2.2萬人次的社區工作、3.63萬人次的野外巡護、35.3萬公里的巡護里程,編織成一張守護生態的安全網,見證著保護區的點滴變遷。
“自從用上監管平臺考核,月收入從1000多元漲到了3800元,我們的巡護工作也越干越有勁。”段譽說著,臉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過去的巡護工作主要是防偷獵,如今已拓展到科研監測領域。管護局保護科負責人楊云森介紹:“我們鼓勵巡護員在巡護中發現新物種,在學習中提升專業技能。同時,通過持續地入戶宣傳,幫助當地群眾轉變‘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學會反哺自然。”
這一轉變在保護區周邊村民羅老五眼中格外清晰。“這兩年,保護區的水更清了,山更綠了,連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也回來了。”這位從小在保護區邊長大的村民,親眼見證了家鄉從“靠山吃山”到“護山養山”的蛻變。
通過創新管理模式,大雪山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目前,保護區分布有野生種子植物2148種、哺乳動物117種、鳥類201種、兩棲爬行類102種、魚類58種。其中,以西黑冠長臂猿、馬來熊等為代表的國家Ⅰ級保護動物22種,以水鹿、白鷴等為代表的國家Ⅱ級保護動物56種,成為國內物種最豐富、生態系統最完整的保護區之一。
夕陽西下,段譽結束了一天的巡護工作。站在山頂,望著腳下綿延的森林,他心中充滿自豪。
巡護員的腳步從未停歇,科技的力量在不斷延伸。永德大雪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書寫著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贊歌。(隋鑫 李彤 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