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云貴高原中部烏蒙山脈腹地,位于貴州省西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南隅。保護區以草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以黑頸鶴為代表的珍稀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屬于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草海保護區總面積為120平方公里,其中濕地面積為29.07平方公里。保護區于1985年被列為省級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并于1992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外,它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素有“高原明珠”和“中國黑頸鶴之鄉”的美譽。草海現有生物物種2600種,鳥類種類248種,其中18種為貴州鳥類新記錄。在2024~ 2025年越冬期間,到草海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大幅增加,灰鶴、黑鸛、斑頭雁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數量均有所增加。加上保護區內的林鳥和候鳥,到草海保護區越冬的鳥類總數已超過10萬只。
盼望(黑頸鶴) 王近松 攝
飛翔(紅嘴鷗) 王近松 攝
樂園 沈光勇 攝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鑲嵌著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位于西涼山與烏蒙山之間的分水嶺地帶,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被譽為“世界十大最佳湖泊觀鳥區之一”。草海四周群山環抱,地勢起伏,山巒連綿,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護著這片寧靜而神秘的高原湖泊。海拔約2200米的草海,因其獨特的高原氣候和地形地貌,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高原湖泊風光。
每年秋冬之際,數以萬計的候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青藏高原等地,沿著古老的遷徙路線,不遠千里來到草海。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24年11月,在威寧草海越冬的候鳥中,以黑頸鶴為代表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由2005年的7種增加到13種,以灰鶴為代表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由2005年的21種增加到40種。草海成為全國黑頸鶴種群密度最大的越冬地。候鳥的到來,為這片寧靜的高原湖泊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2024年,隨著紅嘴鷗的到來,草海再次點燃了威寧人的觀鳥熱情。紅嘴鷗或輕盈游弋,或展翅翱翔,身姿矯健。它們潔白的羽毛在陽光照耀下如靈動的雪花,紅色的小嘴恰似燃燒的火焰,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與生機。
說到候鳥,我更偏愛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黑頸鶴。身邊的朋友每逢周末,就約著去“打鳥”(指用長焦鏡頭拍攝鳥類的活動)。記得2023年冬天,草海周邊有積雪,黑頸鶴大多到附近的山上覓食去了。我和朋友驅車在草海周邊的稻田、山野尋找黑頸鶴的蹤跡,一直未有收獲。當我在心里打退堂鼓時,一片菜地里突然出現上百只黑頸鶴,它們正在優哉游哉地覓食。雖然未拍到特別滿意的作品,但看到黑頸鶴在雪后的菜地里漫步,那優雅的步態令人心曠神怡。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生長、繁衍在高原的鶴類,每年有數千只黑頸鶴選擇在草海越冬,它們的到來無疑是對草海生態環境的高度認可。
我一直很喜歡“草海”這個名字,更喜歡“草美成海”所呈現的詩意。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威寧草海上,水面上還彌漫著一層淡淡的薄霧,此時,黑頸鶴優雅地漫步在淺灘上。它們修長的脖頸時而彎曲著低頭覓食,時而伸直了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動靜。灰鶴、斑頭雁、赤麻鴨、骨頂雞、鸕鶿、斑嘴鴨……它們歡快的叫聲交織成一首美妙的自然交響曲。
威寧草海之所以能成為候鳥的樂園,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草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使得草海在冬季不會出現大面積的結冰現象,為候鳥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同時,草海水質優良,水中富含各種浮游生物、底棲動物以及水生植物,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據科學研究,草海的浮游植物種類多達100余種,浮游動物種類也有80余種,這些微小的生物構成了草海食物鏈的基礎,支撐著眾多候鳥的生存。
除了自然條件優越,地方政府和民眾對草海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近年來,威寧加大對草海的保護力度,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治理水土流失、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拆除湖邊違規建筑等措施,草海的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草海保護區不斷加強鳥類保護工作,守護候鳥遷飛安全。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濕、鳥類覓食地建設等措施,有效改善了草海的生態環境,為候鳥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棲息空間和豐富的食物來源。有關部門還組織草海周邊的社區居民參與巡護、監測等活動,逐步增強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和愛鳥護鳥意識,為10萬余只候鳥構建了舒適的越冬區。
在威寧草海,人與鳥和諧共生的畫面隨處可見。威寧人民早已習慣候鳥的到來,他們將這些遠方的客人視為草海的一部分,踴躍加入保護候鳥的行列中來。
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將草海染成一片金黃,蘆葦飄揚,候鳥們紛紛歸巢,它們的身影在金色的天空中劃過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此時的草海,仿佛一幅寧靜而祥和的油畫。望著這如詩如畫的美景,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也為威寧草海能夠成為候鳥的樂園而感到欣慰。(王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