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是浙江常山共享林事服務中心的入駐主播,為了增加辨識度,自稱“油茶姐姐王芳”。王芳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常山傳統榨油技藝——木龍榨”傳人。“木龍榨”作為一種傳統的古法榨油工藝,自宋代傳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王芳在做直播 柯宗攝
王芳的家鄉常山縣新昌鄉是中國油茶之鄉。在新昌鄉新昌村,王芳向記者展示了她的“產業”——一排高大的灰瓦白墻傳統建筑,有老油坊山莊、傳統榨油技藝展示館、展具館、館內收藏有100多年歷史的榨油工具“木龍榨”(因側面看著像龍頭而得名),還有特色民宿和大片的菜地,翠綠的露天蔬菜惹人喜愛。
跨界融合:
打造油茶全產業鏈生態
2016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入了放活經營權的第三階段。常山縣印發了旨在聚力培育壯大油茶產業、促農民增收、建設共同富裕的政策意見。常山縣林業水利局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各種林業產品展會、油茶展會,在油茶全產業鏈方面進行支持。
也是這一年,在義烏做進出口貿易的王芳返回家鄉,從父親手中繼承了有200多畝油茶樹的林場和“常山傳統榨油技藝”,從外貿商轉身成為非遺傳人。
王芳返鄉與集體林改形成歷史性交匯,但她不重復父輩的路,而是要“古法新作”,用現代經營理念激活沉睡的資源。一方面她致力于繼承傳統榨油技藝,另一方面她積極宣傳古法榨油,用自己做貿易賺的錢裝修油茶主題民宿,開展研學、旅游,提升榨油坊和展示館彰顯傳統榨油技藝,嘗試網絡直播演示千年技藝,投資開發山茶按摩油、山茶花香薰、山茶油手工皂等油茶衍生產品。
目前,通過創意、技術和商業模式迭代,非遺正走上自我造血發揚光大的路徑。不僅如此,王芳還帶動了周邊近300多戶油茶農增收。僅榨油季節,一天最多有四十幾個工人,榨油2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工資最多的有3萬元,最少的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非遺技藝成為共富引擎。
在工作室中,王芳把兩塊牌匾放在了顯著位置。一塊是浙江省林業局頒發的“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場”牌匾,一塊是衢州市委宣傳部頒發的“最美個體勞動者”獎牌。2022年,王芳入選第一期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完成一年期培育任務后成為常山縣油茶產業發展的“頭雁”。這些或許是最生動的青春注腳。
數字賦能:
讓非遺技藝破壁出圈
直播間里,王芳將鏡頭對準蒸粉、烘炒、碾粉、包餅等工序,用短視頻拆解非遺技藝的智慧,科普“木龍榨”,力圖通過抖音話題播放量讓非遺進入千家萬戶,王芳又多了一個身份——數字林農。
王芳說,茶油是好東西,但因價格比較貴等因素,營利較難,面臨經濟困境常常是非遺傳承人共同的痛點。于是,她積極籌資投入研發油茶衍生品,通過網絡找到來自加拿大的華人姐姐合作人,又通過網絡認識了來自英國的調香師。每個產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講好故事是掌握流量的密碼。王芳說,很幸運,創業中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比如山茶花車載香薰研制過程。王芳說她特別喜歡油茶花,油茶花開在冬日,每一片花瓣都是愛心形狀,仿佛來人間提醒人們要學會愛、感受愛。有一天,她去油茶林間觀察油茶花的形態,爬到山上,有點熱,站在林間休息時,看到蔚藍的天空,吹過一陣風,特別的舒服,然后就有了車載香薰的F邂逅和邂逅蔚。
王芳(右一)指導新昌鄉10個村的婦女主任體驗山茶油香薰蠟燭制作 李君平攝
在做好山茶花車載香薰之后,王芳挺滿意的,于是就開始琢磨這款山茶花香薰擺件。這次的香味是委托英國調香師菲利普,前后用了4000朵茶花調的山茶花香味的精油,采摘新鮮油茶花時會有點蜂蜜粘著,所以調的香味除了花香還有淡淡的蜜甜香。
王芳說,小時候,媽媽會把茶油滴幾滴在清水里給她洗頭,頭發一直柔順烏黑;家里孩子得了尿布疹,也是涂抹茶油緩解癥狀的;有時候也會用茶油作為沐浴后的撫觸油。現代人多有焦慮情緒,于是,她就開始研發山茶按摩油,茉莉、大西洋雪松、甜橙精油……淡淡的清香可以舒緩情緒。
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王芳,手握科技賦能創新工具破解資源變現難,讓非遺技藝走出展示館,成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傳承使命:
守護技藝背后的溫度
王芳說,10年來觸動最大的是,有一次和師傅們在油茶林翻山,突然下起了雨,她說:“下雨了,我們先回去吧。”但是師傅們說:“錢能存銀行,力氣不能存銀行。我們還是抓緊干吧。”老師傅冒雨勞作的場景,讓王芳讀懂了技藝傳承的深層密碼。她說,現在從事古法榨油技藝的都是年齡比較大的老人家,自己逐漸感覺到對于這項技藝的傳承有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那些老人家在幫助自己的同時,自己有責任讓他們的勞動更有價值,讓他們勞有所獲、老有所養。
最動人的傳承發生在父女之間。憶起往昔種植金針菇,王芳說,客戶訂購的是頭茬菇,某天凌晨1點左右,爸爸走進金針菇坊,目光掃向一筐菇,隨手從第二層翻出幾顆二茬菇,當即問:“是誰放進去的?”媽媽解釋道:“這二茬菇長得這么好,和頭茬菇看著沒啥兩樣,就當頭茬菇賣了吧。”爸爸斬釘截鐵地說:“哪怕只有一顆,也絕不能給人家。人家出的是頭茬菇的價錢,咱們就得給人家頭茬菇的品質。”隨后就讓大家把筐重新裝了一遍,總共找出12顆二茬菇。幾顆小小的二茬菇,在她心底悄然種下了嚴格把控品質的種子。
王芳為代表的年輕人和王芳父親為代表的長者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讓非遺有了生生不息的溫度。
價值重構:
在鄉土中尋找生命答案
從義烏外貿商到鄉村數字林農,王芳完成的不止是職業轉型。
王芳說,做外貿時,更多的時間是在加工貨物,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在規定時間內把貨做到客戶滿意且自己有利潤空間。做外貿是幾分幾毛的利潤,但是量大、出貨品類多,每筆資金周轉也就在一個月左右,每天就忙并快樂著。回鄉創業,剛開始會不習慣,做林業、做茶油季節性比較強,要持續投入,加之天氣、市場等不穩定因素比較多,所以利潤空間比較小且周期長。但是在回鄉創業中,她學會了與人相處、與大自然相處,比起物質積累,這更像是心智系統的升級迭代。因而,她重新定義了對生活的理解。
王芳說,回來做“林業”是因為“看見”,看到了家鄉近29萬畝的油茶林,看見了2000多年的油茶文化,看見了世世代代油茶農放下鋤頭去外地務工,看見了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也看見了農村的老齡化問題(包括自己的父母奶奶)……所以她一直在尋求突破點:怎樣去實現茶油的華麗轉身?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周邊的人?怎樣讓外出的人能重新在家鄉有產業……王芳笑著說:“說這些好像有點圣母心,但是,我經常都是這么想的。”
王芳說,振興產業的課題太大,需要多方協同合作,任重道遠,所以自己從一件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看到留守兒童暑假在家無人看管,經過一年的思想斗爭(因為安全隱患問題),開設了“油茶姐姐愛心托班”。2024年的暑假總共為68名農村孩子免費輔導暑假作業,并開設英語小課堂、趣味小實驗等興趣課程。開班之前覺得自己就是想幫助小朋友,開班之后發現,她們每天開開心心的笑容卻是治愈她在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種良藥。
王芳說,之前,會因為投資過程中產生的貸款而惴惴不安,現在學會了與自己和解,把成長時間拉長,定好方向,全力以赴地執行,總會有好的收獲。以前總會用“社會在進步,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給自己施壓,現在對自己和孩子們說,每天進步一點就好,哪怕沒有進步,今天學習的內容學會就好。遇到問題不可怕,每個人每天都在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直面問題并解決它,開開心心最重要。
以前用利潤丈量價值,現在用孩子的笑聲計量幸福。在集體林改浪潮中,像王芳這樣的年輕人,以創新方式激活傳統生命力的同時,也在重塑鄉村價值認同,他們讓綠水青山成為可持續的幸福靠山。(李燕 柯宗 周劍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