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鳥類愛好者首次在河北省秦皇島市黑鸛繁殖地,透過攝影鏡頭,對一個黑鸛家庭的繁殖過程進行了系統觀察。
黑鸛是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鳥中大熊貓”“鳥中君子”
黑鸛屬于鸛科鸛屬,體長1—1.2米,體重2—3公斤。其喙長而直,呈鮮紅色,腿長,頸以下和眼周圍裸露部分亦為鮮紅色。身上羽毛除胸腹部外均為純白色,是一種體態優美、毛色在不同角度光線下能映出變化多端金屬光澤的大型涉禽。黑鸛分布廣泛,遍及歐亞非三大洲。鸛科有11屬17種,非洲和亞洲南部數量最多。中國有4屬7種,包括彩鸛、鉗嘴鸛、黑鸛、白頸鸛、白鸛、東方白鸛、禿鸛。
翱翔
高歌
在中國,黑鸛分布范圍北起大興安嶺,南至云南,東達岱宗,西及大漠。雖分布廣,但其數量極少,中國僅有1000多只,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據統計,近幾年,在京津冀地區就發現黑鸛500余只。過去,黑鸛一般在我國長江以南越冬,隨著天氣變暖,北京、天津和河北南部也陸續發現了越冬的黑鸛。
探索
梳妝
黑鸛繁殖率低,孵化期間易受天敵騷擾。黑鸛在3月到7月間繁殖,一窩最多4只。在北京拒馬河,曾有人發現過40余只黑鸛。在秦皇島觀測到的不超過20只。因此,人們將黑鸛稱之為“鳥中大熊貓”“鳥中君子”。
覓食
站崗
巡山
黑鸛一般9月末10月初南遷,春天3月初到4月末回遷。一個地區遷徙時往往結小群同行。其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蛙,也食螻蛄、蟋蟀、龍虱等昆蟲以及蛇和甲殼動物。黑鸛覓食處水深5—40厘米,平均每小時進食約20次。繁殖期營巢于偏僻且人類干擾少的地方。通常在森林中河流兩岸的懸崖峭壁上營巢,巢距水域等覓食地一般在2公里以上。通常成對單獨營巢,巢極為隱蔽,不易被發現。巢間距2000—3000米。如果當年繁殖成功且未被干擾,第二年巢還會被繼續使用,但每年都要重新修補和添加新的巢材,使得巢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而越來越大。巢主要由干樹枝筑成,內墊有苔蘚、樹葉、干草、樹皮、蘆葦、動物毛和碎片等,巢呈盤狀。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筑巢,雄鳥主要負責尋找和運輸巢材,雌鳥負責筑巢,晚上也留在巢中,巢筑好后雌雄親鳥在巢中交尾。下蛋后經過30—35天孵化破殼,雛鳥重約60克,第二天就能進食,雌雄成鳥輪流喂食。
歸巢
守護
最初,雛鳥為白色絨毛,兩周后絨毛逐漸變灰。親鸛把半消化的食物吐在巢里,由雛鸛啄食,雛鸛兩個月后由于食量大,親鸛會把剛剛覓來未經過消化的食物吐出來,供雛鸛食用。4周后雛鸛開始長出飛羽,隨著食量變大,羽毛變化顯著,大約兩個月后雛鸛體型與成年鸛相差無幾,體色加深,儼然一只褪色的小花鸛。此后,雛鸛在成年親鸛帶領下逐步學習飛翔、覓食。(范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