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記者從貴州省林業局獲悉,為科學推動灌木林向喬木林演替,省林業局出臺《貴州省灌木林改培喬木林技術指南(試行)》,并于日前舉辦了專題培訓班,為全省林業系統“充電”,全面啟動“灌改喬”工程,提升國土綠化質量。
為何要啟動“灌改喬”?省營林總站站長朱松解釋,根據國家最新森林覆蓋率測算標準,灌木林如不是“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將不再納入森林測算范圍。貴州省巖溶地區的灌木林已不納入“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管理,將不再納入森林覆蓋率統計范圍,而貴州省灌木林面積較大、占比較高,這意味著全省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將有所調整。
“實施‘灌改喬’,既是給‘生態家底’保值增值的現實需要,更是推進貴州山地生態系統提質升級的科學選擇。”朱松說,灌木林改培為喬木林后,樹木根系更深、水土保持能力更好、固碳釋放能力更強,對石漠化治理、水源涵養的作用也將顯著增強。
在喀斯特地貌廣布的貴州,改培工作絕非“一刀切”。《技術指南》嚴守生態底線,提出了5條“硬杠杠”要求,明確石漠化程度重度及以上、巖溶地區坡度35度以上、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一級國家級公益林等范圍內的灌木林地列為“禁改區”,確保改培工作不破壞原生生態。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根據灌木林現狀分類施策:對幾乎沒有喬木的地塊,直接栽植喬木鄉土樹種;對已有零星喬木的區域,通過保留喬木、補植幼苗、間伐過密灌木等方式,為喬木生長騰出空間;部分具備自然演替條件的林地,則通過定株撫育加速向喬木林轉化。這些“精準手術”式的措施,既避免了盲目改造,又讓基層林業工作者有章可循。同時,從作業設計、落地上圖到質量評價與監測均設嚴格標準,確保“改一片、成一片”。
今年初,2024、2025年中央財政資金(其他國土綠化項目)3300萬元已劃撥到位,重點支持遵義、黔南、六盤水、畢節、銅仁等5個市(州)改造2.65萬畝灌木林,其中遵義市1.7萬畝,成為2025年“灌改喬”的主戰場。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灌改喬’項目的作業設計編制、工程招投標等前期工作,爭取在今冬明春造林黃金期按照《技術指南》完成灌木林改培工作。”遵義市林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記者 徐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