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詞
云杉屬樹種自然分布于我國三北、西南的青藏高原以及滇西北高原的山地,其種類資源豐富。該樹種耐旱、耐寒,根系發達,固土固沙、涵養水源效果顯著,被譽為“微型水塔”“固沙大王”“沙漠上的綠寶石”“高原脊梁”。云杉不僅是珍貴木材,且樹姿優美,四季常綠,兼具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它是“三北”防護林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樹種,也是構筑北疆和西南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系列樹種之一。
樹木檔案
云杉,松科云杉屬常綠喬木,我國云杉屬樹種豐富,擁有16種9變種,其中7種是中國特有種。其分布廣泛,橫跨三北和西南地區,主要集中在高山地帶,對維持山地及區域生態系統平衡、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云杉枝條輪生,小枝上有葉枕,葉呈螺旋狀著生,三棱或四棱狀條形,無葉柄。球花單性,雌雄同株,色彩多樣。球果下垂,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秋季成熟。種子卵圓形,一端有膜質翅。云杉耐陰、耐寒,喜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土,也能適應微堿性土壤。通常樹高5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云杉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樹種資源,也為生態平衡和環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株雪嶺云杉就是一座微型水庫。云杉的根系極為發達,只需雨水,不擇土壤,不管是巖石還是山脊,都是沿細小的縫隙挺進。圖為新疆天山雪嶺云杉林 賈殿周攝
在三北地區的廣袤土地上,云杉宛如堅強的衛士,矗立于山川之間。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態功能,緊密相連,共同組成了守護這片土地生態的“集團軍”。云杉的存在,不僅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更孕育著無限的希望。
云杉木材黃白色,也被稱為白松。其質地優良,廣泛用于建筑、飛機、樂器、車船、家具等多個領域。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云杉木材曾是制造飛機機身的首選材料,如今則是兒童家具的良材,能有效減輕兒童磕碰或傾倒的傷害。此外,云杉的樹干可割取樹脂,針葉含油可提取芳香油,樹皮則富含單寧,可制栲膠。據《藏藥材資源數據庫》記載,青海云杉的樹脂和球果還具有藥用價值,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云杉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態功能,展現出了極高的價值。
守護華北生態的“鐵軍”
云杉,作為北方針葉樹的杰出代表,以其四季常青的姿態、高大的身軀和濃密的枝葉,成為華北地區生態守護的“鐵軍”。它不僅美化了環境,更以其強大的生態功能,如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對改善空氣質量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其發達的根系和菌根使得它能夠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而厚實的樹皮則為其提供了抵御低溫和極端天氣傷害的堅實屏障。
在山西管涔山、京北第一天路的千松壩森林公園等地,天然云杉林矗立著,它們是華北地區生態的重要守護者。然而,華北地區的生態保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50年代,渾善達克沙地的風沙日益加重,對華北平原造成了嚴重的侵害。為了遏制這一趨勢,國家林業部門開始籌劃在張家口或承德建設一個百萬畝規模的防護林和用材林基地。
1962年,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應運而生。最初的建設者們選定了華北落葉松、云杉、樟子松作為“開山樹種”。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云杉在塞罕壩扎根生長,與其他樹種共同組成了繁茂的林海。這片林海如同一道綠色的屏障,一望無際,有力地保護著華北平原,創造了荒漠變綠洲的奇跡。
如今,當我們站在塞罕壩的林海之中,望著那高聳入云的云杉,不禁會感嘆于它們的堅韌與毅力。
青海云杉:高原的“特種兵”
青海云杉,主要分布于祁連山脈,是我國特有種。它適應了青海高原的氣候,它耐高寒干旱、耐土壤瘠薄。作為青海的省樹,它被譽為“高原的脊梁”,承載著保護“三江源頭”“中華水塔”的重任。
未成熟的青海云杉果 張建奇攝
青海云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蓄積量占據了青海全省森林蓄積量的一半,這足以彰顯其在青海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青海湖周邊曾是一片沙化嚴重的地區,過度放牧等因素加劇了這一狀況,形成了高達143米的大沙山。20世紀70年代,環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附近的公路和青藏鐵路都深受其害。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當地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治理流沙。他們依托多個生態和環境治理項目,在青海湖東北面和東面的大片沙地,以青海云杉為主要喬木樹種,結合喬灌草進行大面積造林治沙。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青海湖東部的流沙已經全部被固定,昔日風沙肆虐的6萬畝風沙地如今已變成了綠洲。這一轉變不僅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蔓延,還確保了青海湖核心區域的生態安全以及青藏鐵路和315國道的安全運行。
近成熟時期的青海云杉果 朱仁斌攝
除了環青海湖地區,木格戈壁灘、共和盆地、三江源地區等地域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也都以青海云杉為主要喬木。大量造林治沙的舉措在這些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創造了高原荒漠上的綠色奇跡。青海云杉還被廣泛應用于退耕還林、城鎮綠化、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為改善青海的生態環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云杉不僅在青海受到重視,它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原地區的重要造林治沙樹種。這一樹種以其獨特的適應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在多個地區都展現出了出色的治沙效果。
沙地云杉:固沙的“尖兵”
沙地云杉,我國特有樹種,天然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尤以克什克騰旗的白音敖包為集中分布區,其被稱為“固沙大王”“沙漠中的綠寶石”。乾隆皇帝曾賦詩贊嘆其雄偉壯觀,“我聞松柏有本性,經春不融冬不凋。凌空自有偃蓋枝,詎天盤層傲雪霜。”
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開始對其研究,并于1998年正式命名。白音敖包的沙地云杉側根發達,長度約為樹干的1.5倍,盤根錯節,固沙效果顯著。一株百年的大樹,就能鎖住一個沙丘。這片約3萬畝沙地云杉林,有效控制了10萬畝厚度達10-100米的大沙丘,對保護貢格爾草原免受風沙侵襲起到關鍵作用。
沙地云杉被專家們高度關注,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半干旱區沙地云杉人工純林栽培、混交林栽培等6種造林技術。沙地云杉在克什克騰旗、喀喇沁旗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近5年累計培育人工林9萬畝。目前,此成熟技術已經開始在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北方沙地云杉人工林造林中推廣應用。這些技術提高了沙地云杉人工林培育的科技含量,在生產大徑材的同時,實現林地連續覆蓋,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高質量推進“三北”防護林工程六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雪嶺云杉:駐疆的“邊防軍”
在天山,天然遍布著雪嶺云杉,攀坡蔓生,延綿不絕,猶如綠色長城。云杉俗稱白松,詩人以“松接白云天不墜,林連群峰涌綠浪”來形容高聳入云的云杉林。
雪嶺云杉林維系著天山生態環境,憑借著強大的根系,涵水固土。據科學測算,每株成年的云杉可貯水2.5噸,年吞吐量25噸,一株就是一個微型水庫。因而廣闊的雪嶺云杉生長區都是寶貴的水源涵養區,水汽蒸騰,化云為雨。雪嶺云杉林對于干旱少雨的新疆來說是涵養水源的寶器。天山雪嶺云杉林碳匯功能巨大,被譽為天山地區的“綠肺”。雪嶺云杉成為新疆的用材林、生態林和園林綠化樹種,新疆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塔城地區、天山西部和東部林管局等都大量種植。
雪嶺云杉樹冠狹長,主干粗壯筆直,猶如收攏的巨傘拔地而起、層層疊疊 賈殿周攝
除了上述提及的4支“云杉部隊”之外,還存在10多支這樣的“部隊”,每一支都由獨特的云杉種類構成。這些云杉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惡劣的環境中扎根生長,用它們高大的身軀守護著腳下的大地,為周圍的生靈提供庇護。云杉雖被普遍認為是耐冷的樹種,但也不乏耐熱性較強的品種。經過專家們對15種云杉進行的耐熱性測試,結果顯示白云杉、青海云杉以及紅皮云杉表現出較強的耐熱性,適合在北京市進行推廣應用。(胡彩顏)
(作者系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華南地區造林和園林綠化樹種的苗木培育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