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无码,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重冂色情

當前位置:首頁 > 熱點專題 > 樹木傳奇專題 > 樹木傳奇

梭梭:三北地區沙漠植被之王

2024-01-30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梭梭是“沙漠人參”肉蓯蓉的寄主。近年來,在防沙治沙實踐中,人們在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成為沙漠地區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興綠色產業 敖東攝

推薦詞

梭梭生命力頑強,具有耐干旱、耐嚴寒、耐高溫、耐鹽堿、耐瘠薄的特性,生長于自然條件嚴酷的三北沙漠地區,并且能蔚然成林,是防風固沙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先鋒樹種、沙漠逆轉過程中的關鍵物種,生態作用巨大,被譽為“沙漠衛士”“沙漠植被之王”。    梭梭還是藥食兩用植物肉蓯蓉的寄主,人們利用梭梭樹人工接種肉蓯蓉,經濟效益高。梭梭渾身是寶,其嫩枝葉是沙漠草食家畜的優質飼料,其木材因火旺煙少而成為最佳薪材,有“沙漠活煤”之譽。

樹木檔案

梭梭是莧科梭梭屬的灌木或小喬木,別名鹽木、瑣瑣。樹高可達9米,樹皮灰白色,老枝灰褐色。當年生梭梭枝條綠色或藍綠色,有關節。葉對生,退化成鱗片狀,寬三角形,先端鈍。花兩性,生長于二年生枝條的側生短枝上,花期5—7月。果實外圍著生5枚膜質翅,狀如臘梅,因而梭梭有“沙漠梅花”之稱。

梭梭主要分布于北緯36—48度、東經60—111度之間的干旱沙漠地帶。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新疆、內蒙古、青海北部、甘肅西部、寧夏西北部,通常生長在沙丘、鹽堿荒漠、河邊沙地。材質堅而脆,根系發達,壽命可超過百年。


一叢叢充滿生機的綠色梭梭林,在蒼茫荒涼的沙漠地帶形成了一道道獨特景觀。

梭梭生長的沙漠地帶,多為固定或半固定沙漠,因為梭梭和許多伴生植物及苔蘚、地衣層等限制了沙子的流動。廣闊的梭梭林,不僅給居住在沙漠外圍的人們帶來了寧靜和安全,還提供了生活能源,帶來了綠色希望。

大面積營造梭梭林防風固沙 敖東攝

逆境生存本領強

天然分布于我國西北沙漠地帶的梭梭,它的生長環境條件十分惡劣,風沙肆虐,嚴寒和酷熱皆有,水分和養分極度貧乏。梭梭身處逆境,進化出一套生存的本領。

首先,梭梭種實構造有利于傳播繁殖。其果實外圍著生5枚狀如梅花的膜質翅,有利于隨風遠播,使得成熟的種實可以隨風散落到大漠各處。

其次,梭梭是世界上種子發芽最快的樹種。梭梭成熟落地的種子遇到少量水分,在3小時內即可發芽,并快速生長,蔓延成片,生生不息。以梭梭為種群的梭梭地區,約占我國沙漠戈壁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達到1.8億畝。

第三,梭梭的根系發達,主根可扎入地下10米深處,側根橫伸達10米外,以最大限度吸收地下水分及牢牢固定地上植株不被風沙帶走。這一本領也正是梭梭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庇護其樹下的苔蘚和地衣層等伴生植物的巨大生態作用所在。一株成年的梭梭樹能固定10平方米沙地,成片的梭梭就可以阻擋風沙,牽制沙丘的流動,形成有生物鏈的生態環境。

第四,梭梭的葉片是細小的鱗片狀,以減少水分蒸騰,保住植株水分。纖細的嫩綠枝取代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梭梭能適應年降水量僅有幾十毫米,而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的大氣干旱。一般樹木是“一葉知秋”,而梭梭是“一枝知秋”。梭梭的當年生枝條到秋天就大部分脫落,小部分木質化成為老枝。

第五,梭梭靠近地表的樹干木質部發達,有利于耐寒和耐熱;基干灰白色,有利于反射光照,避免烈日和熾熱的沙土灼傷樹干。梭梭在地表溫度高達60℃—70℃也能正常生長,能耐零下40℃低溫。

第六,梭梭的耐鹽堿能力強。梭梭的莖枝內含鹽量高達15%,能在含鹽量0.2%—0.3%的鹽堿沙地生長。

梭梭以頑強的生命力守護著沙漠王國,成為沙漠植被之王。

梭梭嫩枝用以代替葉片光合作用

防風固沙護大漠

我國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20世紀前期,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一度擴張,出現沙進人退的惡劣生態環境。自1978年以來,國家在三北地區實施三北防護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特別是近20多年來,梭梭被大量應用于我國西北沙漠地區防沙治沙工程并取得巨大成就。

由于自然、地理和歷史等原因,內蒙古阿拉善地區一度風沙四起,環境惡劣,沙進人退。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為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挺進沙漠大面積種植沙棗、榆樹、楊樹等人工喬木林,但因受干旱缺水的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些喬木林大面積死亡。隨著荒漠化加重,阿拉善地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沙塵源地之一,防沙治沙迫在眉睫。人們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選擇了以梭梭為主的耐旱沙生植物重新持續造林。

2014年,“一億棵梭梭”項目在阿拉善地區開始實施。阿拉善盟政府相關部門、當地牧民、合作社,以及民間環保組織、企業家、公眾,在阿拉善關鍵生態區種植以梭梭為代表的沙生植物,從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趨勢,并借助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10年來,該項目參與公眾6億多人次,共種植梭梭7000萬棵,初步達到了“恢復200萬畝以梭梭為主體的荒漠植被,并以此構建阿拉善綠色生態屏障,阻斷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交匯握手”的預期目標。

如今,在阿拉善右旗,構筑了一條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長300公里、騰格里沙漠北緣長260公里的以梭梭林為主的生態屏障,巴丹吉林沙漠東移南侵、兩大沙漠“握手”之勢得以有效緩解,初步形成了“千里綠障鎖黃龍”的壯麗景觀。

在阿拉善左旗,梭梭林綿延到了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猶如一道綠色屏障,擋在沙漠前,守護著黃河和賀蘭山。

沙漠中的梭梭 賈建新攝

扎根沙海保綠洲

甘肅省民勤縣位于騰格里沙漠西緣,也是中國沙塵暴策源地之一,被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兩大沙漠“夾擊”,生存環境嚴峻,2012年荒漠化接近95%。

民勤人民不能讓民勤變成第二個羅布泊,上下一心治風沙。不少志愿者、企業和民間團體也加入到民勤治沙行動中來。人們總結過去治沙的經驗和教訓,大力推廣“麥草沙障+落水栽植梭梭”“砂石灘地開溝+落水栽植沙生苗木”等科學治沙模式,實施“先壓沙,后種樹”策略。利用草方格壓沙,改善微地貌狀況,再在草方格種植梭梭,推廣“二次整地、三次灌水”的造林技術。該技術即一棵梭梭的成活需要先挖坑澆水一次,再栽苗,栽后立馬淋水一次并回填土,之后刨出沙子挖坑復灌。栽后兩年內,還要隔1—2個月澆水一次。兩年后,梭梭根系成熟能自然生存。

至今,勤民縣通過艱苦卓絕的全民治沙運動,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了以梭梭為主的300公里的防護林帶,成功阻擊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民勤與“羅布泊”漸行漸遠。

大漠披綠又生金

除了生態價值外,梭梭給人們帶來的經濟價值,也使得梭梭在同類沙生植物中“獨得恩寵”。

梭梭最重要的經濟價值莫過于它是肉蓯蓉的寄主。肉蓯蓉,別名大蕓,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具有滋補精血,養肝護肝,潤腸通便等功效。自古以來,肉蓯蓉都是珍稀特產,被譽為“沙漠人參”“西部仙草”,是我國傳統十大仙草之一。但肉蓯蓉不能獨立生長,需要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吸收梭梭根部的營養和水分而生長。近年來,在防沙治沙實踐中,在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成為沙漠地區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興綠色產業。

在新疆吉木薩爾縣,人們在沙荒地、鹽堿地、戈壁砂石地大面積營造梭梭林,并在梭梭林人工接種肉蓯蓉,實現了風沙治理、改善生態和沙產業開發的有機結合,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戈壁綠色經濟興旺發展。

在內蒙古阿拉善,自2012年起,全力建設百萬畝梭梭肉蓯蓉的林沙產業基地,形成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的產業鏈。肉蓯蓉做成的中藥切片、蓯蓉膏、蓯蓉茶,成為旅客喜愛的伴手禮。沙漠上的梭梭肉蓯蓉基地也成了旅游觀光的新熱點。

渾身是寶惠蒼生

梭梭的樹干材質堅硬重實,含水量少、易燃燒、火力旺,為優質的薪炭材,有著“荒漠活煤”之譽。

1立方厘米的梭梭木材重量是1.02克,特別耐燃,而且燃燒完全,產生的煙氣和灰都特別少。梭梭的火力為木材之首,稍遜于煤,每克木材發熱量達18千焦,一噸梭梭材相當于0.7噸煤的發熱量。

早在元朝末年的《輟耕錄》中就有記載:“回紇野馬川有木曰瑣瑣,燒之其火經年不滅,且不作灰。”從前生活在沙漠中的人們,都以梭梭柴火取暖和煮食。

梭梭的當年生枝條富含營養,含鹽分多,是優良的牲畜飼料,也是當地牧民飼養駱駝、羊的首選樹種之一。

沙漠地區綠草稀少,而梭梭的嫩枝葉水分豐富,牲畜都愛吃,是沙漠牲畜的優質口糧,牧民給梭梭起了一個外號叫“抓膘草”。梭梭的種子也是鳥類喜愛的食物,荒漠中的麻雀在繁殖季節幾乎是靠梭梭種子為食。

梭梭還可入藥。據《哈薩克藥志》記載,梭梭全株含揮發油、黃酮苷、酚類化合物,有清肺化痰、降血脂血壓、殺菌功效,主治肺膿腫、肺結核、高血脂和高血壓。(胡彩顏)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