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榆也被稱為“女兒木”,具有觀花、觀葉、觀果三重觀賞價值。秋季葉片由綠轉黃,賞心悅目
推薦詞
苗榆,可謂是“才貌雙全”,不僅木材優良,被列入我國主要栽培珍貴樹種,還是十分優秀的綠化景觀樹種,具有觀花、觀葉、觀果三重觀賞價值。其樹干筆直光滑,木材邊材黃白,曝于空氣中逐漸變紅,心材紅褐色,色澤美麗,結構細致。初夏白花如雪,香氣濃郁,招蜂引蝶。秋季葉片隨著氣溫變化,從嫩綠到淡紅至深紅,賞心悅目。果實成熟時,紅色掛滿枝頭,蔚為壯觀,具有藥用價值。
樹木檔案
苗榆,又名水榆花楸,是薔薇科花楸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樹干通直,樹冠松散,樹皮光滑。葉片具凹陷羽狀側脈直達重鋸齒,與榆葉相似,故以“榆”命名。花期為每年5月,果實橢圓形或卵形,深紅色,偶有黃色。苗榆耐陰、耐寒,喜濕潤、微酸性土壤,多生于山坡、山頂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純林。苗榆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東部山區,華北、西北、華中、西南及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苗榆樹體高大,干直光滑,樹冠圓錐狀,葉形美觀,秋葉先變黃后轉紅,果實累累,紅黃相間,十分美觀。宜群植于山嶺形成風景林,也可作公園及庭院的風景樹。
苗榆的果實含有多種維生素,每克含胡蘿卜素8毫克,含維生素C40—150毫克,此外還有糖和檸檬酸等,具有很好的食用價值。
女妮兒化身女兒木
苗榆木材邊材黃白,曝于空氣中逐漸變紅,心材紅褐色,色澤美麗、結構細致,可做家具和手串文玩。苗榆有一個別名為“女兒木”,傳說是一個名叫“女妮兒”姑娘的化身。
據傳,努爾哈赤當了大汗后,兒子皇太極為了討好他,到處搜羅古董珍品,獻給父王。這一天,衛兵從一個村姑手里買來一個木雕香爐,非常精致好看,深受皇太極喜歡,皇太極令衛兵將賣木雕人找來,衛兵趕到集市上時村姑已不見了。皇太極發了一個告示,重金收購木雕工藝品。告示發出不久,陸陸續續有人來賣木雕制品,可是沒有一件能超越那件香爐的。
皇太極下令把這些賣木雕制品的人抓起來,罰他們做苦役,并說誰要知道那女子的下落,便釋放誰。這事兒傳到長白山腳下的松花屯兒,屯兒里有個叫“女妮兒”的姑娘聽到這件事兒,吃了一驚,因為她就是那賣香爐的村姑。
女妮兒是個軟心腸,為解救那些賣木雕制品的人,就趕到皇宮。皇太極提出條件:要找一種誰也沒見過的好樹木,雕刻一個八尺高的寶塔。女妮兒知道這是皇太極特意為難她,想了想說決定回長白山去找好木頭,然后刻寶塔。皇太極派一隊衛兵,護送女妮兒進了長白山。
女妮兒路過家門,見了父親,說明緣由,便在山間尋找木頭,但還沒走出長白山,女妮兒萬念俱灰,猛然撞死在一棵樹上。見女兒被帶走了,老父親瘋了似地到處找好木頭,一心想把女兒換回來。他不吃不喝,在老林子里找啊找,一樹紅果吸引了他。他從樹身子撫摸到樹根,忽然,看見樹根下有女人的衣服,他把雪和樹葉掃掉,原來是女兒的尸首。樹根竟是從女兒身上長出來的,他叫著“女妮兒”的名字,悲痛得昏了過去。
老父親看到的這棵樹就是木質細膩、堅硬、珍貴稀有的苗榆,從那以后,人們把苗榆叫作“女妮兒木”,時間長了,叫順嘴,就成“女兒木”了。
“女兒木”是否雕刻了八尺寶塔,不得而知。“女兒木”以家具的身份走入千家萬戶,其特有的天然質樸花紋,獨特的匠心制作工藝,極大豐富了長白山區居民生活。
如今的“女兒木”家具,傳承了女妮兒善良品格、美麗容顏,不僅扮演重要實用角色,也顯示非同尋常的裝飾功能。“女兒木”家具具有平民化的價格、高端化的精神享受。
苗榆果熟期
冬季苗榆紅似火
苗榆在長白山脈林海里較為常見,冬季遠遠地就能看到滿樹紅紅的小果實,果實的形狀像紅棗,比山丁子果實大一些,當地林區工人叫它女兒棗,薄薄的果肉又糯又甜,很好吃。
苗榆在長白山脈林海中“活潑健康”,果實成熟壯觀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愛,火紅的果實長在枝條上,就像穿梭在林海里的少女,像天邊的晚霞,令人賞心悅目。苗榆也是鳥兒的天堂,當白雪覆蓋大地的時候,成群鳥兒會到樹上吃它的果實。
蘇軾曾寫道:“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描繪出秋季碩果累累、色彩艷麗的美好景象。伴隨著“寒露”時節到來,東北各種樹木的葉子、果實不動聲色地扮演自己角色,五彩斑斕。苗榆參與其中,秋季氣溫下降時,葉子與果實都變成了紅色,更加奪目,紅果連同果柄,狀如一把把“小扇子”,跳躍在枝頭,不愧是“一年好景”的重要扮演者。
苗榆是喬木,樹體高大,能把滿樹紅果舉向藍天,吸引更多的鳥兒前來覓食,是留鳥的重要食物來源,也為一些遷徙過境的鳥類補充營養;鳥類取食使得苗榆種子搭上飛翔的翅膀,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繁衍。
苗榆果實
龍潭山上苗榆多
龍潭山,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區東部,占地202公頃,山勢挺拔、景色幽靜、樹木蔥蘢,這里生長著大量苗榆。隨意在短視頻平臺上找到龍潭山的照片或視頻,很容易看到背景中苗榆的身影。苗榆在龍潭山公園核心區,分布區域在八成以上,較為罕見。
“一座龍潭山,半部東北史。”龍潭山是一座歷史名山,跨越夫余國、高句麗、渤海國、遼代、金代2000多年。龍潭山不僅因山中龍潭聞名于世,還有一棵乾隆皇帝御封的“神樹”與其齊名,奇景神物,相映成趣。有關這棵“神樹”的諸多傳說,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苗榆樹葉橢圓形、具鋸齒,像白樺樹葉;樹干通直、發白,像白樺樹干。苗榆與白樺有相似之處,有時易混淆。龍潭山上苗榆密集分布,幾乎占據每個角落,“神樹”枯朽樹樁周圍也都是苗榆,而不見白樺身影。據此推斷,護佑努爾哈赤的“神樹”極有可能是苗榆,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無論如何,苗榆同歷史文化一樣,裝扮著龍潭山,為龍潭山增加靚麗色彩。秋天,輕風送爽,苗榆葉子相繼由綠變黃,再由黃變紅,一叢深一叢淺,綠葉點綴著黃葉,黃葉點綴著紅葉,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遠看龍潭山像火焰一樣在滾動,更像一條巨龍,匍匐在松花江東岸。
冬天,雪給龍潭山穿上了一層白色衣裳,苗榆亭亭玉立,累累碩果掛于枝頭,鮮紅璀璨。藍天、白云、白雪與浪漫的紅色相得益彰,輝映生趣,給人以豐收的喜悅,讓人對它增添幾分愛意。龍潭山上有多少游人為它的千姿百態、風情萬種而心動、感慨、流連忘返,紛紛按下快門,留住這美好景色。
苗榆盛花期
雜交的“花苗”被發現
苗榆為薔薇科花楸屬植物。花楸屬植物全世界有200多種,中國是該屬植物的分布中心,有60余種,從東北至西南均有分布。
由于花楸屬存在單葉和復葉兩種葉型,果實類型與薔薇科其他物種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屬間或種間的花色和果實顏色等多個性狀存在交叉現象,長期以來,花楸屬的分類地位及屬內和種間的分類問題存在較大爭議。
花楸屬,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學家林奈于1753年建立,當時他認為該屬僅含2種,均屬于復葉類型,其他類群被歸入了山楂屬,苗榆是單葉,被歸入了山楂屬;英國植物學家林德利1822年對蘋果亞科進行了分類,將花楸屬都歸于梨屬,他認為無論是該屬的單葉類群還是復葉類群都屬于廣義梨屬的范疇,苗榆又被歸入了梨屬。
經過百年研究,有學者提出花楸屬應包括單葉類群和復葉類群,一些類群是由天然雜交而形成的,就這樣苗榆被歸入了花楸屬。東北花楸屬植物有2種,即單葉的苗榆和復葉的花楸樹。
研究人員在東北長白山區研究苗榆,發現了3株形態處于苗榆與花楸樹間的樹,即,葉為復葉,具備花楸復葉特征,但復葉的頂端葉大,狀如苗榆的單葉;其他如花、果、干型、樹皮顏色等皆介于苗榆與花楸樹之間。鑒于此,研究人員初步確定此樹是苗榆與花楸的天然雜交種,苗榆是父本,花楸是母本,暫定名“花苗”,我們將從微觀角度對“花苗”的身份進行驗證。
如果證實“花苗”是苗榆與花楸的天然雜交種,為屬內種間雜交,說明苗榆與花楸親緣關系相對較近,進一步證實花楸屬含單葉、復葉植物類型的分類是科學的。
苗榆手串
苗榆的未來應用
苗榆是不可多得的木材生產、園林綠化及食、藥產品開發的優良樹種,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未來的發展應用重點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木材生產。苗榆材質優良,樹干通直,尖削度小,出材率高,苗榆可作為用材樹種培育,適地適樹造林,發展用材林。
二是園林綠化。東北冬季大地蕭瑟,萬物蒼茫,而苗榆卻獨樹一幟,滿樹鮮艷的果實點綴整個寒冬,使沉悶的冬季富有生趣,是園林中一道靚麗的風景。苗榆在城市園林合理配植,增加了鳥類冬季食源樹種,維持留鳥的正常生活,助力候鳥的持續飛行,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鳥類保護,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達到人居環境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三是食、藥產品開發。在長白山區,民間孕婦有喜食苗榆果習慣,苗榆果實口味酸甜,富含營養物質,具多種保健功能,可入藥、釀酒及加工果汁、果脯,苗榆天然存在大果類型,可通過嫁接、扦插等手段矮化成果樹,為食品、藥品開發提供原料。(劉玉波 董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