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无码,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重冂色情

當前位置:首頁 > 熱點專題 > 樹木傳奇專題 > 樹木傳奇

普陀鵝耳櫪 地球獨一份

2023-02-13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推薦詞

普陀鵝耳櫪為我國特有種,目前世界僅存1株普陀鵝耳櫪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風景區的佛頂山慧濟寺西側,樹齡約250年,是《國家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名錄》中現存植株最少的一個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等級,有“地球獨子”之稱。2011年9月29日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太空育種試驗的4種中國特有樹種中就包括普陀鵝耳櫪。

樹木檔案

普陀鵝耳櫪是樺木科鵝耳櫪屬喬木植物,樹皮灰色,小枝棕色,疏被長柔毛和黃色橢圓形小皮孔,后漸無毛而呈灰色。葉厚紙質,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頂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不規則的刺毛狀重鋸齒。雄、雌花于春季開放,果實于9月底10月初成熟。果序長4—8厘米,具果苞4—8對,小堅果卵圓形。

要說世界上哪種植物最稀有,我國浙江舟山普陀山島上的普陀鵝耳櫪肯定要算上一份!因為這種植物的野生植株目前全球僅一株。

普陀鵝耳櫪是一種落葉喬木,植物學分類中屬樺木科鵝耳櫪屬。它是一種雌雄同株的植物,自己本身就可以實現繁殖,但普陀鵝耳櫪雌雄兩種花的花期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它們“碰面”的時間太短了,而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普陀鵝耳櫪就要完成授粉,所以在授粉的時候非常艱難,最后也就剩下這一棵“獨苗苗”了。

普陀鵝耳櫪的野生母樹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珍稀的植物之一,在全世界僅有一株野生株。普陀鵝耳櫪的枝葉和果序 

這株普陀鵝耳櫪有著“地球獨子”的稱號 

地球獨子 發現之旅

傳說普陀鵝耳櫪并非中國原產,而是早先由緬甸僧人來普陀山時所引進來的,不過由于它的繁殖率比較低,所以在其原產地早就已經絕跡了。由于緬甸信奉佛教較早,因此從緬甸引進的它就成了普陀的象征,成了佛界的菩提。

在中國,普陀鵝耳櫪的發現之旅也是一波三折。它的故事要從1927年8月講起,當時的中國現代植物學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鐘觀光率隊赴浙江天目山、四明山、天臺山、雁蕩山及普陀山等地采集該省植物標本7000多號,建立了當時的勞農學院植物標本室。1928年4月,鐘觀光教授派兒子鐘補勤及陳謀、王希成等3人前往普陀山采集動植物標本。鐘補勤后來撰寫了一篇《普陀雁宕采集旅行記》,先后刊登于《勞農周刊》《農業叢刊》,介紹其在普陀山采集標本的過程和所見所聞。“天有雨意,急覓大道登山。三里山勢漸峻,又二里許至巔,霧氣極濃,不辨咫尺,入寺少憩。寺在山凹,臨崖倚岫,崖上自然林郁然森茂,而以蚊母樹、珊瑚樹為多;山茶花最麗,鋪霞舒錦,炫目奪神,此為普陀特色,他處不多覯也。”此番佛頂山植物之旅沒有發現普陀鵝耳櫪,與之擦肩而過。鐘補勤認為普陀山的植物有海島自然生態特色,“受暖流之影響,含熱地種色彩”,值得“從容搜檢”,系統調查,并加以保護。

當時的僧人們告訴鐘補勤“普陀林木,不久必歸凈絕”。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山上的樹木培植不多,然而被貪婪者砍伐的卻越來越多。有造船、建屋者常常至此偷砍,尤其是造船,其必須采用大樹。本來枝柯繁茂的參天古木,為之一空,“如此下去,欲無童禿,難哉!”鐘補勤為此憂心忡忡。他在文章中呼吁建立普陀山古樹名木保存所,維護海島自然生態。

他還提供了一條極為重要的史料:孫中山先生也曾倡議在普陀山設立萬國公園:“余惟民國初元,中山先生曾言,普陀全島,宜為萬國公園。”側面說明了普陀山具有獨特的海島自然風光,是當時中外游客紛至沓來的避暑勝地,有成為世界性的海島旅游公園的天賦。

鐘補勤在文中還建議,可由浙江省政府規劃,把佛頂山南一帶分水脊,作為“太古林”保存所,由警察保護,禁止采伐,以增景觀,以為學術研究之助。他所說的“太古林”保存所,指的是佛頂山的原生態森林。他說:“所費不多,又于僧徒無損,是亦一切要之圖,最有實益,最有光譽者也。政府諸公,倘有亦籌及之乎?跂余望之!”其拳拳之心,躍于字里行間。

兩年后的1930年5月,著名植物學家鐘觀光才在舟山普陀山佛頂山發現了普陀鵝耳櫪,后由林學家鄭萬鈞教授于1932年正式命名。普陀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僅存的該樹種生長地。現在地球上現存的野生普陀鵝耳櫪僅剩一株,是《國家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名錄》中現存野生植株最少的一個物種,有“地球獨子”之稱。目前留下的這一株“珍樹”高約14米、胸徑60多厘米,樹皮灰色,葉大呈暗綠色,樹冠微偏。它雖歷經風雨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挺拔秀麗。

人工救助 “子孫滿堂”

普陀鵝耳櫪之所以瀕危是有多重原因的:首先,其原有生境遭到破壞。其次,其萌芽性差,植株砍伐后,很難萌芽更新。還有,雌雄花開不同期,花期重合時間短,雄花比雌花花期早10多天,雌、雄花相遇只有9天左右,花粉活力弱,散粉時間短暫,花粉發芽力喪失快,發芽率低,自花授粉不良。當然,最關鍵的是造成了種子品質低劣,飽滿率極低,而且種殼厚、堅硬,加之海島地區大風頻繁,特別是開花結實期間常受大風侵襲,種子即將成熟時,又受臺風影響而多被吹落。母樹底下從未發現有天然更新小苗,天然更新極為困難,在野生狀態下普陀鵝耳櫪自我繁衍很難進行。

一直以來,普陀山園林管理處對普陀鵝耳櫪母樹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采取了防腐,在樹干外圍設置水泥欄桿杜絕游客踐踏,在樹基外側修筑擋土墻,在大樹旁設立大理石宣傳保護碑,在樹基四周培土并種植地被植物麥冬,保護好母樹周圍植物群落等保護母樹與保護其生境相結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現原生母樹長勢良好,能年年開花結實,為該物種的保護和拯救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通過對普陀鵝耳櫪的調查研究,摸清了瀕危的原因,科學工作者緊接著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大量艱苦的研究和實驗工作,開展了就地保存和異地保存,選擇好相適應的生態環境,進行群體栽植,增強相互的授粉能力,提高種子品質,促進其天然更新,最終達到保存該物種的目的。

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時搭載了包括普陀鵝耳櫪在內的4種中國特有樹種進行太空育種試驗。

經過島內外幾代科技人員的合力攻關研究,對該樹種的保護和解瀕技術進行了持續的攻關研究;通過有性和無性繁殖的方式,不斷擴大子代種群規模,經過多年的辛苦耕耘,如今繁育的普陀鵝耳櫪子代苗木已經達到4萬株,創造了該物種人工子代群體數量的新紀錄,并逐漸引種到省內外相關植物研究機構進行遷地保存,人工子代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曾經當了30年的“地球獨子”如今已是“子孫滿堂”。

天然更新 遠走全國

科技人員在舟山市內多個綠地開展普陀鵝耳櫪景觀綠化配置,同時利用宗教保護優勢,嘗試寺廟景觀綠化示范,選擇有條件的寺廟配置普陀鵝耳櫪,逐步將普陀鵝耳櫪融入佛文化,效果良好,為今后園林景觀綠化和擴大普陀鵝耳櫪保護范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20年4月,項目組與河南鄭州簽訂合作攻關協議,長途物流100余株高度1.5米的普陀鵝耳櫪容器苗至鄭州開展異地引種馴化試驗及其遷地保護研究,不斷擴大遷地保護區域范圍和人工種群規模,雙方合作攻關遷地保護試驗,做到成果共享。

迄今為止,項目組已在舟山海島外建立普陀鵝耳櫪野外人工種群近20處,種群個體數量累計超過3000株。(陳斌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