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圓滿完成國家部署的林草濕荒普查各項任務,成果數據庫按時提交國家林草局,標志著該項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今年2月底,國家林草濕荒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對各省工作提出新要求后,廣東省迅速響應、科學部署,通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于3月底前組織全省124個縣區分三批完成數據匯交,于4月2日率先形成第一版省級匯總成果。
為確保數據質量,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與省林業局建立了聯合審核機制。林業部門重點核查林地、森林、草地面積及石漠化、沙化等生態指標;自然資源部門嚴格把關地類一致性及耕地、城鎮村邊界等關鍵要素標注。針對審核發現的疑難問題,兩部門先后召開了5次專題協調會,并于4月9日形成統一解決方案。隨后,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聯合國家林草局中南院等6家技術單位,組織60余名專業骨干開展集中攻堅,連續奮戰6天5夜120個小時,完成地類修正、屬性標注完善等關鍵工作,并實施兩輪省級質檢,最終全省數據成果于4月15日上午全部通過國家質檢軟件檢查。
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普查工作,是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組織的一項全國性的、大型基礎性調查工作任務,目標是構建“10年一次普查、年度動態監測”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綜合調查監測體系,每年產出成果,重點解決林草濕調查監測植被覆蓋類型與國土調查地類不一致等問題,同時也將摸清林草濕資源數量、質量、結構等情況。
廣東作為全國12個試點省之一,此次普查形成的技術路線和工作模式,將為全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建設提供寶貴經驗。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普查工作主要任務包括開展林草濕樣地調查,開展地類對接和不一致圖斑處理,林草濕圖斑區劃與屬性賦值,厘清林草濕管理邊界以及權屬賦值。
此外,廣東省在東莞市國家級試點的基礎上,還增加清遠佛岡縣和茂名高州市兩個省級普查試點縣。東莞代表珠三角地區,攻克地類對接問題,用以解決國土資源調查數據與林業林地調查數據不一致,特別是地類劃分的不一致問題。而佛岡作為山區縣,主要進行圖斑的區劃調查工作。本次普查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形成自然資源 “一張圖”,破解國土調查成果和林業管理上的不協調問題,解決基層林業管理的困惑。
廣東省林草濕荒普查的全面完成,是廣東在生態資源調查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實現自然資源和林業管理部門統一思想和行動,建立一體化工作機制。本次普查工作徹底消滅了不一致圖斑,實現共同產出“一套數”“一張圖”的總體目標,同時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解決地類不一致的工作機制。此外完成林草濕地塊的管理屬性標注,自然資源和林業管理部門共同梳理和解決了耕林范圍重疊的主要矛盾,為今后確定林地管理邊界打下堅實基礎。
下一步,廣東省將繼續深化普查成果應用,建立林草濕荒調查監測與國土變更調查協同機制,持續服務"雙碳"戰略,為生態系統碳匯計量提供本底數據,全力支撐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廣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