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面積近乎“滿級”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森林的提質增效增匯?怎樣讓廣袤的林地資源發揮更大價值?
作為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的伊春森工集團,擁有林地面積306.9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5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8.53%,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木材戰略儲備基地。該集團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為前提,將森林可持續經營作為集團現代化林業體系建設的重大課題,積極探索實踐路徑,并成功邁出第一步。
廣袤的小興安嶺森林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木材戰略儲備基地
邁好“試點”第一步
“《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了發展方向和技術遵循。伊春森工集團嚴格落實‘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政策供給、專家支撐、制度構建、模式創新’的總體要求,在2023年確定首批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過程中,第一時間與中國林業科學院進行院企合作,依據森林資源現狀,科學選擇10個林業局公司作為試點單位,嚴格落實20萬畝的試點任務。”采訪中,伊春森工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全面摸清森林資源底數
為確保試點工作扎實開展,伊春森工堅持“一林一策”原則,組織精干力量,嚴格按照技術規程,對試點單位開展二類資源數據的補充調查,全面摸清森林資源底數,根據不同林分類型、立地條件和經營目標,貫穿地塊調查、作業設計、生產作業、質量驗收、考核評估、成效監測等各環節,科學編制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為每一塊林地量身打造森林正向演替的最佳方案。20萬畝的試點任務在91個林場1687個小班全面鋪開。
在伊春森工集團美溪、新青、友好等10個林業局公司,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任務正有序推進。作業山場內,林業工人按照安全生產流程在忙碌,適宜場地上,集、裝、運機械和車輛緊張工作,各生產環節處,現場指導人員和安全員時刻嚴把作業質量和安全防護關。
為了讓每一棵保留木都擁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空間,伊春森工嚴把制度關、責任關、技術關、監管關。在消耗森林蓄積25萬立方米的設計方案中,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實行采伐木掛號,包括生長伐、透光伐、生態疏伐、低產(效)改造林改造等生產撫育作業,每一棵采伐木都進行編號登記,確保采伐過程可追溯、可監管。并且邀請中國林業科學院專家學者深入試點單位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專家組圍繞森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森林資源監測與評價、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等方面,開展專題培訓和現場指導,幫助基層技術人員掌握先進理念和方法,提升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水平,讓試點工作走出扎實一步。
美溪林業局公司的林業技術員張奎說:“2018年我們與中國林科院密切合作,開展了1500畝紅松和落葉松人工林質量精準提升技術示范項目,經2022年中期監測,作業區林木生長量是對照區的2.86倍。2023年我們積極借鑒該項目經驗做法,采用近自然、全周期、多目標、系統化的經營技術體系和目標樹經營、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均質經營、二次建群、退化林修復等5種經營模式,科學編制作業設計,將經營措施細化到林班、小班,甚至單一植株,初步確立可供復制推廣的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2024年,公司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任務共計9000畝,我們將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全面加強經營管理工作。”
讓“試點”經得起檢驗
嚴把森林可持續經營作業質量,讓試點任務高標準完成,讓試點經驗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樣板”。秉持這樣的工作原則,伊春森工在“試點”作業的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以精細化舉措推動試點任務高標準落地。
高標準完成試點作業
在作業林地中,全部實施“采小留大、采密留疏、采劣留優”的“三采三留”政策,清理林內病腐木、枯立木、彎弓木、叢生木、多頭樹、風折木、風倒木等異形樹,枝丫堆積時遠離幼苗、幼樹,堆放整齊,為保留木創造“宜居空間”。同時,依據不同森林經營模式,科學布設63塊不同撫育強度及經營模式的固定監測樣地,收集樹高、胸徑、蓄積、密度、生物多樣性等森林生長變化信息,為后續監測、評估、總結、推廣等工作積累數據資料。
在作業現場,各級責任人到崗到位,林業老工人發揮傳幫帶作用,提高作業效率,確保生產作業流程順暢,環節銜接緊密,并且充分撿集伐區剩余物,可利用資源能全部下山,最大限度改善林分生長空間,降低可燃物載量和火險等級。
作業人員全部進行崗前安全生產技術培訓,特別是采伐作業人員,必須掌握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作業過程中,生產人員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業,防止意外發生。各林業局公司定期對采伐和運輸設備進行維護保養,確保設備性能良好、安全可靠,保證生產作業安全。
對作業成本進行嚴格控制,科學合理安排生產作業,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木材根據市場實際需要合理造材,實現訂單式生產,按針闊葉種類、干濕程度、不同徑級進行歸楞和管理,木材在競價平臺上進行“陽光銷售”,確保銷售過程透明、公正,避免資源浪費和不正當競爭,實現木材價值最大化。
讓“試點”成為“起點”
在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的探索中,伊春森工集團以創新為驅動,將森林剩余物的加工利用作為生態價值轉化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通過高效回收撫育剩余物,包括枝丫材、邊角料等,經過精細加工,制成非規格材和小材小料,既減輕林區剩余物載量過多的森林防火壓力,也解鎖變廢為寶的“綠色密碼”。
美溪林業局公司率先行動,在對標全國先進生物質燃料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成立了生物質燃料加工企業。兩年來,利用森林撫育剩余物生產生物質顆粒超萬噸,銷售訂單呈逐年增長趨勢,不僅實現了資源的高效轉化,還為重建現代化“木字號”產業鏈提供了寶貴經驗,促進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整體同步提升。
經過積極探索,伊春森工集團對剩余物進行多元化利用,制成生物質顆粒、削片材、鋸末和木耳椴等產品,進一步拓寬利用渠道。
通過多種經營模式和生產經營活動,森林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現代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完善。試點期間,伊春森工集團共產出可利用小徑木材5.96萬立方米、枝丫材3.52萬噸,創收3700多萬元,解決了3000余人的就業問題,帶動職工年均增收7000余元。職工群眾從森林可持續經營中切實受益,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工作積極性高漲,形成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對剩余物進行多元化利用
伊春森工集團以森林剩余物的高效利用為突破口,不僅讓曾經的“廢棄物”變成了“香餑餑”,還為“木字號”產業鏈的重建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探索不僅實現了綠色發展,也為林區職工增收和產業升級開辟了新路徑。
未來,伊春森工集團將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推動“木字號”產業鏈的全面恢復與升級,為林區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根基穩固作出更大貢獻。(視頻由伊春森工集團融媒體中心提供 通訊員 李文靜 記者 賈紅路 攝影 賈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