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具有多元功能。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強調,綠化祖國必須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這是正確的綠化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
森林,首先扮演著重要“水庫”的角色。通過涵養水源,調節區域水文循環,為全省水資源保障提供天然屏障。眾多山脈的森林猶如一個個巨大的海綿,吸納雨水,減緩徑流,保障河流的穩定流量,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森林堪稱一座別具一格的“糧庫”,除了傳統的木本糧油,還有豐富的林下可食用資源。通過發展特色經濟林、推廣林下種植模式,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食物供給,豐富食物來源,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森林也是潛力無限的“錢庫”。本身涵蓋了林木培育、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多個領域,能夠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效盤活森林資源,吸引社會資本積極投入林業產業,有力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釋放生態紅利。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森林更是不可替代的“碳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助力山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近年來,山西省統籌推動“四庫”聯動,國土綠化與生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成效顯著。實踐證明,通過“四庫”聯動,能夠促進資源綜合利用與協同發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讓生態產品“有價”且“有市”,從而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熱情,提升森林質量與生態服務功能,推進國土綠化向更高水平邁進,最大程度地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
確保“四庫”聯動落地見效,需從政策、項目、產業以及科技等多個維度著手。一方面,要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政策協同力度,整合各類資源,完善激勵機制,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及發展基礎,探尋契合本地實際的“四庫”聯動模式與路徑,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并進,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勝勢,讓綠水青山持續釋放出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持續深化改革,推動“四庫”聯動,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與修復機制,創新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山西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為美麗中國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山西篇章。(甬力)
原標題:推動“四庫”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