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大力推動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聯動審批、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辦”,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精準高效的要素保障。地方自然資源、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結合當地實際積極行動,推進聯動審批,同時健全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即日起,將刊發部分省份和地市經驗做法,供各地學習借鑒。
創新模式“合并批” 增值賦能提質效
為有效破解用林用地“多頭審批、重復論證、效率低下”難題,山東省臨沂市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為牽引,構建“三位一體、四統四減、三項服務”新模式,打破部門壁壘,推動用林用地審批從“串聯”轉向“并聯”,從“分散”走向“集成”,保障項目早落地、快見效。
“三位一體”建機制,下好聯合審批“先手棋”
梳理項目現實需求,聚焦難點堵點問題,研究確定“一個方案、一份指南、一套體系”系統改革路徑。
一是 “一個方案”定責任。臨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林業等四部門聯合制定出臺《用林用地“一件事”聯合審批實施方案》,建立“統一申請材料、統一現場踏勘、統一公示公告、統一審查審批”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分工,推動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二是“一份指南”明路徑。編制山東省首個用林用地“一件事”服務指南,細化適用范圍、申報材料清單和辦理流程,為用地單位提供“菜單式”指引。將原本分散的12項材料整合為“一張表單”,實現“一表申請、全程通用”。
三是“一套體系”強聯動。建立市直部門垂直指導、縣區協同推進的一體化工作格局,推動審批權限下沉、服務端口前移。目前,山東省臨沂市12個縣區均已實現用林用地“一件事”市縣聯審聯批。
“四統四減”優流程,跑出項目落地“加速度”
強化目標導向、鏈式推進,以統一現場踏勘、統一公告公示等“四個統一”為切入點,重塑服務流程、聚合服務資源,全面實現“一件事、一次辦”。
一是統一受理申請,減材料。打破部門界限,用地單位僅需向自然資源部門提交1套材料,內部流轉至林業、審批等部門并聯審核,平均減少申報材料44%,節省用地單位準備時間6—10個工作日。
二是統一現場踏勘,減跑動。建立“五方聯合踏勘”機制,將多次踏勘合并為“一次到場、一次驗證”。臨沂市沂河新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統一委托第三方機構,實行用林現場踏勘流程前置,踏勘效率提升45%。
三是統一公示公告,減環節。整合土地征收、林地占用等分散公示環節,集中通過村務公開欄、政務平臺公示,公示時間壓縮15%,平均節省5個工作日。
四是統一審批流程,減時限。依托山東省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監管系統統一開發的“線上聯審聯批”模塊,實現材料同步錄入、實時流轉、并聯審批。市縣自然資源部門會同行政審批、林業部門共同實行即收即審即辦、容缺受理、限時辦結等工作制度,聯合審查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臨沂市蘭山區魔方汽車產業園項目改革后用林用地同時辦理從征地預公告到完成用地批復只歷時57天,較改革前提速約51天,報批效率提高近一倍。
“三項服務”提質效,拓展增值賦能“新空間”
聚焦項目落地便利化,延伸用林用地“一件事”服務鏈條,為企業創新“精準找地”“策劃生成”“區域評估”等集成化、個性化服務,推動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
一是推行“精準找地”服務。創新構建“多規合一”一張藍圖業務協同系統,實現用林用地等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實時在線精準展示,為政府部門精準、高效招商和項目單位快速選址提供便利。依托“愛山東”政務服務平臺,開發“精準找地”應用程序,將95.2萬平方米閑置土地數字化展示,智能匹配企業用地需求。目前已為山東鸞鳥醫療等27家企業精準匹配廠房資源15.6萬平方米。
二是推行“策劃生成”服務。重點項目前期選址階段,由市縣政府牽頭,組織發改、資規、林業、審批等10部門聯合論證項目情況,提前核實項目質量、規劃現狀、用地指標、耕地占補、林地定額等用林用地管控條件,降低項目重新選址等風險。2024年以來,已累計服務313個重點項目,規避選址沖突問題42個。
三是推行“區域評估”服務。在省級以上園區推行“區域評估+告知承諾”改革,統一開展環評、水土保持等評估,企業免費共享成果。我市沂水縣濱河項目區通過區域評估,為50余家企業節省評估費用近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