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天津市武清區公益性骨灰堂改革試點項目中,武清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與林業部門創新推出“用地用林一件事”集成化審批改革,通過流程再造、數據共享、服務升級,實現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版數據、一窗受理、一次踏勘、并聯審批的“兩審合一”,提升審批效率,降低企業成本,為項目落地提供高效服務保障。
改革前,用地者需在規劃和自然資源、行政審批、林業3個部門之間來回奔波,分別提交用地報批、使用林地申請材料,總計2套材料、12個附件。改革后,多部門統一制定辦事指南,整合用地審批、用林審批申請表,形成“一張表單”統一申請、“一版數據”共享使用、“一套材料”共同辦理,企業僅需提供選址意見書、勘測定界報告和立項審批文件即可同時申報用地用林審批,極大地減輕了企業辦事負擔。
以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組織鎮街及項目單位開展土地現狀調查,行政審批部門會同林業部門開展使用林地現場查驗,多次踏勘不僅耗費時間,也增加了企業辦事成本。現在,通過整合用地審批中“地上物調查確認現場踏勘”和用林審批中“林地現場踏勘”,兩次踏勘合并為一次,將“項目多頭跑、重復跑”轉變為“部門協同跑、聯動跑”,效率提升45%,跑動次數減少50%。
按照傳統的“先批林后辦地”審批模式,林業部門和行政審批部門的審查審批結果是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申報用地材料的前置條件,各部門審批流程串聯推進,信息系統各自為政,基礎數據人工核驗,導致環節眾多、周期漫長、效率低下。改革后,武清區實行規劃和自然資源、行政審批、林業等部門用林與用地申報材料同步錄入、同時審查、統一上報,實現用林用地信息共享、實時流轉,打破了原有部門間互相等待的政策壁壘,審批時限預計減少30個工作日。
“用地用林一件事”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打破了林地分離、各自審批的局限,切實解決了企業和群眾用地用林審批中“多頭跑、重復交、耗時長”難題,實現要素保障“一路通”。 (段春祥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