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1日是國際森林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orests)。2025 年,國際森林日以“森林:食物的寶貴來源”為主題,旨在宣傳森林在糧食安全、營養和生計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此外,森林還可提升土壤肥力,保護水資源,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上做出重要貢獻。
(一)節日設立背景
世界森林日的設立,源于人類對森林資源銳減的擔憂,森林面積減少致使大量動植物失去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受損,還引發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氣候變暖等生態問題,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為喚起人們對森林保護的重視,提高公眾對森林資源重要性的認知,1971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的特內里費島大會上,西班牙提出此倡議并一致通過,1971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予以確認,旨在引起各國對森林資源的重視。2012年,聯合國大會經討論宣布每年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從2013年起舉辦紀念活動,提高公眾對森林重要性的認識。
(二)森林的重要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復雜的生態系統之一,它們覆蓋了約31%的陸地面積(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被稱作“地球之肺”,在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方面作用關鍵。生態平衡上,森林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為動植物提供生存繁衍空間。熱帶雨林每平方公里物種豐富,森林維系著生物鏈穩定,保障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森林是“寶庫” ,是數百萬物種生活的家園,也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依托;森林許多珍稀瀕危物種依賴森林生存,如大熊貓主要棲息于川陜甘山林,森林對其存亡至關重要。應對氣候變化中,森林儲存了地球上約80% 的陸地碳(包括樹木、土壤中的有機質),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固碳釋氧等方式,參與全球碳循環,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關鍵作用。一公頃闊葉林一天能吸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730千克氧氣。森林還可調節局部氣候,增濕、固土,減少水土流失,預防旱澇災害。
(三)森林與食物
據國家林草局2024年統計顯示,我國各類森林食物年產量2億多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大食物觀”鼓勵從廣泛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特別強調“向森林要食物”。這一理念為森林食品產業大發展確立了戰略定位,也賦予了森林食品在食物供給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森林食品種類豐富,涵蓋木本糧油、經濟林產品、林下中藥材等,符合綠色、生態、健康的消費趨勢。
近年來,我國森林食品開發取得了顯著進展。油茶、板栗、核桃等經濟樹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增加,大大提高了油料的自給率;鐵皮石斛、黃精、茯苓等品種的林下復合經營模式在部分地區得到推廣,提高了林地的綜合利用效率。高附加值的野生果實和食用菌,如藍莓、黑木耳、竹筍等,逐步實現人工栽培,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森林食品產業為當地經濟效益的提升開辟了新途徑,逐漸成為森林資源開發的亮點。
森林是地球的綠色心臟,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保護森林,就是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未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聆聽森林的低語,感受那片綠色的寧靜與力量。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愛護這片綠色的星球。無論是參與植樹造林,減少一次性木材的使用,還是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實踐,每一份努力都至關重要。愿我們與森林相伴,與自然同行,在歲月的長河中,共同書寫生命的傳奇,守護這個美麗而唯一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