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无码,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重冂色情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濕地保護 > 國家動態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把西溪變得更美

2025-04-08   來源:《瞭望》2025年第14期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水是濕地的靈魂,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濕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20多年來,杭州市陸續出臺系列文件,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原則持續升級濕地治理方式,涵養自然生態體系,探索形成濕地為“玉”、周邊為“金”,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金鑲玉”模式,努力把西溪變得更美。

◇“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不僅為全球其他濕地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21世紀全球城市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

◇杭州通過科學配水、外引內通,合理運用西溪周邊閘站增加水流速度,確保濕地常年控制1.65米最佳景觀水位,西溪因水滋潤而搖曳生姿。

◇西溪濕地的固碳能力可達40萬噸,帶動約15平方公里地域范圍內氣溫下降0.5℃~1.5℃,有效緩解城市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相當于每天為城市節電10萬~30萬度、節水500~800噸。

◇“我們想創造一座‘數字孿生版’西溪濕地,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濕地治理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樹起數字化生態治理標桿。”

◇西溪濕地持續開展老西溪人重返濕地創業就業行動,目前濕地旅游發展公司70%員工為原居民,濕地合理利用區的經營戶中有70%為原居民,保障原居民充分共享濕地發展成果。

◇冬末春初的探梅節、秋日里的火柿節、觀賞蘆蕩的聽蘆節、放水捕魚的干塘節……在西溪,游客們可以充分感受原生態之美帶來的盎然樂趣。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鄔煥慶?方益波?馮源

天目山脈溪水漫流山前,沖積出一片肥沃的江南原野。農人漁夫在此墾田修塘,文人雅士前來筑宅探幽。綠竹碧水、田畦魚池、農舍村落,在杭州西郊留下一片清雅幽靜的西溪。

春天百花盛開,夏日濃綠滿眼,秋來蘆花飛雪,冬見疏影橫斜。西溪濕地“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的獨特景致,讓忙里偷閑的都市人時時感受到一脈鄉愁。

伴隨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近郊工農業發展,上世紀末,西溪曾面臨環境污染的侵襲。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視,推動建設西溪濕地公園。2005年4月,作為我國首座國家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開園。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來到西溪,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他指出,濕地貴在原生態,原生態是旅游的資本,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水是濕地的靈魂,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濕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杭州市西溪濕地保護區總體規劃》《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20多年來,杭州市陸續出臺系列文件,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原則持續升級濕地治理方式,涵養自然生態體系,探索形成濕地為“玉”、周邊為“金”,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金鑲玉”模式,努力把西溪變得更美。

如今,面積約10.38平方公里的西溪濕地,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堂綠肺”“城市之腎”,以獨特的生態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西溪之美。

龍舟穿梭在西溪濕地的 河道中(2023年6月22日攝) 龍巍攝 / 本刊

“西溪且留下”

“你看,那有一只小?。”端起一杯新茶,蔣國興指向水面上的一座石拱橋。

蔣國興在西溪濕地的合理利用區經營著一家茶葉行,今年年過半百,是西溪本地人。茶葉行不遠處,是他生活過的村莊。

西溪從漢晉起開發,在唐宋時發展,于明清兩朝興盛,最大面積曾達60平方公里。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尋幽問韻,感受“冷、野、淡、雅”的江南水鄉風光,用手中之筆描繪男耕女織的田園詩、琴鶴相隨的隱逸圖,贊嘆說:“西溪且留下。”

在蔣國興的記憶中,西溪的河水曾非常清澈。按村規,村民每天早起先去河邊打水,回家煮水煮飯,然后才可以洗衣洗菜。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溪1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逐漸聚集起1.3萬常住人口和近1萬名外來人口,村民圈圍出約3000個池塘,高密度養殖水產并投放大量餌料,飼養2.5萬余頭生豬,周邊還建設了不少鄉鎮企業,西溪水質急劇惡化。

“當時村里已經用上了自來水,但是每每看到港汊里漂浮的垃圾,村民總是搖頭嘆息,希望把環境治理好。”曾在當地任村支書30多年的沈榮根回憶。

彼時的浙江,不少地方也與西溪一樣遇到“成長的煩惱”。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2003年與浙江省委黨校部分學員座談時講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動。那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發展,那種要錢不要命的發展,那種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是我省保障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實踐證明,哪里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合理開發和經營,哪里就會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他說。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實施“八八戰略”。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

規劃先行、積極保護、分區保護、精心管理、深入研究……杭州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以下簡稱“綜保工程”)、積極建設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將保護與利用相統一,做好濕地的保護、管理、經營、研究,實現可持續發展,全力以赴留下美麗西溪。

2003年9月,綜保工程啟動,共分三期,總投資約150億元,于2008年10月全部建成。工程實施近兩年后,原國家林業局批準設立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005年4月30日,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開園。

——規劃先行,統籌綜合發展。杭州市有關部門先后編制《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西溪濕地周邊地區景觀控制規劃》等20余項專項規劃,形成自然生態規劃、文化生態規劃、科研科普規劃、鄉村(社區)發展規劃、生態經濟規劃、生態旅游規劃等綜合生態發展規劃系統,并注重與周邊區域規劃融合配套。

——積極保護,穩定生態系統。杭州堅持“退屋還綠、退人還靜”,做好濕地內居民外遷和建筑拆除工作,適量恢復部分重點文化遺跡,濕地內建筑面積比原先減少約70%;從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等四方面入手,改善西溪濕地水體環境和水體質量;以恢復和重建已受損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結構合理的濕地食物鏈為重點,實現動植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分區保護,細化治理模塊。西溪濕地劃分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根據功能定位嚴格分區管理。

生態保育區,是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較好、生態穩定性較高、受人類活動干擾最小、自然狀態保持良好的區域,是西溪濕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生態保育區內,除開展保護、監測、科學研究等必需的保護管理活動外,不得進行任何其他活動。

恢復重建區,是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濕地生態系統需要恢復重建受損的區域,設置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濕地水質、重建濕地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

合理利用區,是人文歷史資源的集中分布區,是合理利用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的重點區域。這里可以開展生態展示、科普教育等宣教活動,以及不損害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生態體驗和管理服務等活動。濕地周邊,還設置了外圍生態帶,成為濕地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帶和緩沖區。

——精心管理,嚴格依法治園。西溪濕地是公共資源,管理上需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實現依法規范治理。2011年12月,《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對濕地的規劃與建設、保護、利用、管理等多個方面作出明確規定。該條例此后經兩次修訂,進一步規范管理體制、調整管理方式、明確執法主體,建立濕地公園社會事務管理協調機制。

——深入研究,推動可持續發展。濕地的保護利用,涉及生態學、環保學、生物學、建筑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旅游學等十多個學科。西溪濕地先后成立中國濕地博物館和西溪研究院,開展西溪歷史、民俗、風物等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以及環境與自然資源、水文及水環境效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等涉及自然科學、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已出版《西溪全書》79冊。

2006年,時任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皮特·布里奇華特曾評價:“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不僅為全球其他濕地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21世紀全球城市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

2009年,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以國家濕地公園名義加入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的國際重要濕地。

“花神”乘坐花船在西溪濕地 巡游(2024 年 3 月 24 日攝) 翁忻旸攝 / 本刊

治理方式持續升級

在杭州西溪濕地智治中心的門廳處,一臺顯示器循環播放著從1983年至2023年的遙感圖像。通過圖像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灰白色的杭州市區區塊開始向西郊蔓延,代表濕地的綠色區塊則節節后退。2003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起步,“白進綠退”的趨勢在公園東側止步,留下一方凈土。

對于西溪濕地保留下來的建筑,公園管理部門以30.4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約束性指標,嚴格落實建筑總量控制,并編制《西溪濕地業態引導規劃》,嚴控商業化比例。

近年來,杭州市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牢牢把握“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原則,持續升級治理方式,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

外引內通,喚醒濕地之魂。水是濕地的靈魂,西溪保護首重在水。西溪濕地水體庫容量約1388萬立方米。但由于平原水網落差極低,水流緩慢,西溪濕地自凈能力不足。杭州通過科學配水、外引內通,合理運用西溪周邊閘站增加水流速度,確保濕地常年控制在最佳景觀水位,西溪因水滋潤而搖曳生姿。

2023年,杭州在此前實施引錢塘江水入城工程并增建沉砂池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引水提質工程,將沉淀后的錢塘江清水注入西溪,每年最大可為西溪及周邊水網引配水2億立方米,相當于約13.3個西湖的蓄水量。

除了外引水源,濕地內部恢復部分魚塘間的水文聯系,通連外部水系,形成廣闊的人工多水塘系統;對魚塘定期清淤,清除由腐殖質沉淀形成的淤泥,進一步增加水的通透性。

目前,西溪濕地水質已保持在Ⅲ類水質,近年來市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考核標準。西溪濕地的固碳能力可達40萬噸,帶動約15平方公里地域范圍內氣溫下降0.5℃~1.5℃,有效緩解城市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相當于每天為城市節電10萬~30萬度、節水500~800噸。

科學施治,恢復自然生態系統。河道、魚塘必須是斜坡堆土,以利于形成生物生長繁殖環境;公園內預埋市政下水管網,用于收納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水,嚴禁污水直排河道水塘……類似的科學保護細節,在西溪濕地隨處可見。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黨工委委員、公園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想介紹說,西溪濕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考慮濕地的水質、土壤、大氣、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生態要素,進行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

以西溪濕地分布的上千口“三基魚塘”為例。“三基”指桑基、竹基和柿基,塘中養魚,塘埂上種植桑樹、竹子或柿樹,魚糞肥沃了塘泥,塘泥撈起后又可施在塘埂上作為肥料,實現生態資源循環利用。

近年來,公園對部分封閉的“三基魚塘”表層浮泥進行清理,實施護坡修復、水生植物種植、水系連通和適時外河補水等工程措施,增強池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自凈能力。

科學管護促進了西溪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有效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截至2024年底,與2005年數據相比,西溪濕地維管束植物達971種,增加750種;昆蟲達918種,增加441種;鳥類達224種,增加155種;現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20種。

數字治理,助力濕地精準保護。走進杭州西溪濕地智治中心一樓,記者在大屏幕上看到,8個水質站、10個水位站、2個水文站、2個閘站、5個氣象站、1個空氣質量監控站和18個管網液位計的數據實時顯示。

2024年3月,中心投入運行,運用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零散數據資源,通過仿真計算推演等技術手段,提升精細治理水平,為保護好濕地生態和水環境提供強大支撐,標志著西溪濕地邁入了數字化保護和利用新階段。

“這只是白眉鴨,那只是綠翅鴨。視頻里拍到的鳥類,都能用AI技術識別具體種類。”中心項目總監張明說,通過聲紋設備和視頻設備,輔以AI技術,可以及時監控鳥類分布情況。

智治中心不僅是常見的監控平臺,它將數據中心、算法中心、技術應用等結合起來,讓管理者更精確了解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比如,某段河道或某個魚塘需不需要清淤,過去我們是憑經驗,現在可以根據水流流速和淤泥沉積的速度進行測算。”劉想說,“我們想創造一座‘數字孿生版’西溪濕地,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濕地治理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樹起數字化生態治理標桿。”

游人在西溪濕地游玩 (2023 年 4 月 2 日攝) 翁忻旸攝 / 本刊

“金鑲玉”捧出“聚寶盆”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推動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西溪濕地探索形成“金鑲玉”模式,即以濕地為“玉”,周邊為“金”,從濕地公園走向“濕地公園型城市組團”,成為吸引人才和資金的“聚寶盆”。

遷居樂業,村民吃好“生態飯”。“我們村四周都是水,田離得很遠,從家劃船去田里單程要一小時。農忙時中午沒法回家,只能在田頭吃早上帶的冷飯。周邊村子的姑娘都不愿嫁進來。”撫今追昔,年近古稀的沈榮根非常感慨,“沒有濕地保護,哪有現在的好日子,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退休金拿。跟別人說起我家住在西溪,大家都很羨慕,說‘那可是黃金地段’。”

同為原居民的沈金軍,如今是西溪濕地的電瓶船駕駛員。“我在公園上班,每天看到水是清的、樹是綠的,鳥飛魚翔,真是一種享受。”沈金軍告訴記者,西溪濕地的收費區域向原居民免費開放。

與蔣國興和沈金軍一樣在西溪濕地里工作的西溪人還有不少。西溪濕地持續開展老西溪人重返濕地創業就業行動,目前濕地運營管理公司70%員工為原居民,濕地合理利用區的經營戶中有70%為原居民,保障原居民充分共享濕地發展成果。

西溪濕地內的村民實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遷安置,涉及人數超1.3萬人,安置在杭州市西湖區緊靠濕地的新建社區。當地政府制定開發性安置計劃,在保證安置房面積的同時,對被征用的農用地給予10%留用地指標,用于村集體舉辦企業項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民每年都可以拿到分紅。

輻射周邊,生態效益轉化提速。西溪的魅力不限于公園之內,濕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浙江大學、西湖大學、阿里巴巴、螞蟻集團、阿里云等高校、企業和產業園區落戶周邊。

僅西溪濕地北側的蔣村街道就有1萬余家企業,其中包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6家,“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11家,上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20家,文創規上企業36家,形成文創產業帶、休閑商業帶、生態經濟商務帶等多個片區。

10個特色產業園區在西溪周邊構成了一條別具特色的文創產業帶。“我們公司2014年在西溪濕地周邊創建。創業初期工作辛苦,但身邊是觸手可及的清雅西溪,進去散散步、看看水,很快就能放松下來。”杭州粉象家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紅星說,“西溪真是百逛不厭”。

目前,西溪周邊新興住宅集聚區已吸納20多萬常住人口,“游在西溪、學在西溪、住在西溪、創業在西溪”品牌越叫越響。

文旅融合,傳承西溪千年文脈。如今,杭州的傳統節日花朝節,已在西溪濕地恢復舉辦15年,賞紅、種花、撲蝶、祭花神,人們徜徉濕地,盡享草木沁香、群芳吐艷。此外,還有冬末春初的探梅節、秋日里的火柿節、觀賞蘆蕩的聽蘆節、放水捕魚的干塘節……在西溪,游客們可以充分感受原生態之美帶來的盎然樂趣。

作為蔣村龍舟協會的會長,沈榮根每年從農歷四月廿三開始,就要帶領隊員準備端午“龍舟盛會”。當地的這一習俗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不比速度比技巧、比表演,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這里的龍舟裝飾和外地不同,‘鑼鼓經’也不一樣。過去,家家戶戶都會劃龍舟,現在許多人改開車了,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不能丟。”沈榮根說。目前,西溪濕地承載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項,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余項。

西溪濕地是一座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大批學生前來體驗科學課。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到這里擔任“自然導師”,滿腔熱情提供講解和導游服務。越來越多市民和游客在走進濕地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2025年,在此前建設6所校園博物館的基礎上,中國濕地博物館新建2座社區博物館。項目負責人黃翠說:“我們想通過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讓更多的人知道,濕地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

(《瞭望》2025年第14期 )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