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中,海洋被譽為“地球之心”,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
我國于1992年加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目前已有82處國際重要濕地和600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在濕地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濱海濕地景觀是一片神奇的新天地
當夏季來臨,從衛星上俯瞰東經120度左右的北半球區域,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國家壯麗的海岸景觀:一側阡陌、城市鋪陳錯落;一側湛藍如碧,海島星羅棋布。從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濱海濕地串聯了大洋、大陸、大江、大河,基巖海岸、軟質海岸、河口海岸、生物海岸、離岸海島間有分布。這里岸線曲折、地貌迥異;人口密集,生物多樣性豐富。
以濱海濕地為代表,可以勾勒出漫長海岸帶上的美麗生境。
因為工作關系,我去過全國近三分之二的濱海濕地。作為兼具陸生和海生兩大生境的生態系統,濱海濕地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在我心中,濱海濕地景觀是一片神奇而又極富浪漫魅力的新天地,時時處處都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蘇軾描寫過的海南澄邁紅樹林四季常綠,鷺鳥依然翩躚如故。春季來到福建的羅源灣,山清水秀,百鳥翔集。到了夏至,北回歸線橫穿的廣東南澳島雖陽光直射頭頂,但受海陸風的影響,全無內陸悶熱的感覺。秋季到來,在山東黃河口廣袤的灘涂上,青青堿蓬灘由綠變紅,如同人間仙境。冬季的海邊也不寂寞。在渤海沿岸的遼寧大連長興島,海冰上活躍著唯一能在我國海域進行繁殖的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可愛的“胖寶寶”西太平洋斑海豹……
我國沿海的軟質海岸主要包括淤泥質海岸和沙質海岸。濱海濕地中的沙質海岸,“砂”的粒徑大小一般在0.063毫米至2毫米之間。海岸帶上的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廈門、北海、三亞等地,坡緩水清,沙白海藍,是深受青睞的海洋旅游熱門地。
自然遺產地帶火了淤泥質海岸
自2019年以來,隨著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家對淤泥質海岸的關注熱情日漸高漲。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東臺條子泥濕地公園作為鹽城黃海濕地的一部分,成為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自然遺產地。
受長江和黃河攜帶泥沙及海洋潮流的影響,“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區域發育有太平洋西岸規模最大的南黃海輻射沙脊群、廣闊的潮間帶灘涂和鹽沼濕地。20多年前的夏季,我來到這里開始調查生物多樣性。跨越農田、海堤公路,再進入潮上帶、潮間帶區域。紙質地圖和地方向導都告訴我:海堤之外就是海。但我極目遠眺,只有綠油油、密匝匝的蘆葦或互花米草。“海”在哪里呢?
向導指著遠方的天際線:“那一長條黃色卷邊才是海。”
我下意識地問:“有多遠?”
“很遠,我們走不到的。”
黃海區潮汐多為規則的半日潮,即一天內有兩次漲落潮過程。科考時在海灘上取樣,需要充分利用落潮時4個小時左右的窗口期,以確保安全。我穿著海邊漁民標配的背帶皮褲,進入蘆葦灘、鹽地堿蓬灘、互花米草灘,最后來到沒有植被生長的灘涂。眼中所見,腳下所踩,是淺水覆蓋、波痕清晰的暗褐色泥質光灘,完全沒有洶涌澎湃的大海的樣子。這片淤泥質海岸灘涂的區域坡度僅為0.1‰,漲潮時潮水會在灌滿潮溝的同時,沿光灘平鋪而來,極不易被察覺。灘涂上潮溝發育,“潮汐樹”在落潮時成為美麗的自然景觀,但在漲潮時就成為行進的隱患。
在草灘的外緣,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洞穴。洞中最為可愛的精靈,莫過于善于跳躍和爬行的彈涂魚以及揮舞著大鉗子的招潮蟹了。繼續向海的方向行走,灘涂不再泥濘。逢趕海的日子,你會見到拖拉機在海灘上穩穩地行進。看似柔軟、細膩,剛剛被大量海水淹沒的海灘,為什么可以行駛拖拉機呢?從地貌學上來說,這種海灘被稱為“鐵板砂”,是一種特殊的海底沉積動力地貌,由粒徑較少的砂、粉砂、黏土組成,厚度一般在10米以內。在波浪、潮流、風暴潮等水動力的綜合作用下,沉積物中的砂、粉砂和黏土得以填充、壓實,就形成密度大、壓縮性低、強度高、承載力大的表面硬殼層。
看似荒蕪的光灘下面,藏有很多底內動物,當一群人在泥灘上隨意跳動,待腳下的鐵板砂液化后,就可以看到很多文蛤、青蛤、紅明櫻蛤、四角蛤蜊等雙殼類出露。為避免被捕食、太陽暴曬,它們就隱藏于沉積物下,而人們的跳動擾動了沉積物的結構,體積大的這些底內動物就被篩選出露。現如今,這已成為當地一項廣受歡迎的體驗項目。跳動一段時間后,人們就很容易地撿拾出一袋號稱“天下第一鮮”的肥美文蛤。濱海濕地中另外生活著的泥螺、扁玉螺、大竹蟶、沙蟹、豆形拳蟹、天津厚蟹、長吻沙蠶、雙齒圍沙蠶、石磺、比目魚、脊尾白蝦、日本毛蝦等,也為涉水鳥類提供了充足而豐富多樣的食物。
濱海濕地中還有紅樹林和島嶼
顧名思義,“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生物構建的海岸,如珊瑚礁和牡蠣礁等動物殘骸,以及紅樹林等植物群落構成的海岸。該類生態系統生產力高,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服務功能突出。東寨港紅樹林是我國紅樹種類最多、連片面積最大的沿海灘涂森林,綿延海岸線總長28公里。同時,東寨港瓊北地震遺址是一處因地震導致陸地陷落成海的重要水下文物遺跡,是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時,我第一次來到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驚奇地發現:這片海上森林與“紅”無半點關系,也才理解了為何蘇軾筆下要將紅樹林稱為“青林”。紅樹科木材內含有單寧。一旦接觸到空氣,這種物質就會氧化變成紅色或紅褐色,原來紅樹科乃至紅樹林之名竟由此得出。
離岸海島的周邊海域也屬于濱海濕地的范疇。一說到“島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椰林樹影、水清沙幼。但島嶼也在生物演化、人類遷徙以及科學研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今年,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等5處提名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被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蛇島面積雖僅有0.73平方公里,卻生存著近二萬條黑眉蝮蛇。雖然物種單一,但它們已在這里生存繁衍幾千萬年。為了應對食物匱乏,它們是全球唯一一種既可以冬眠又可以夏眠的蛇。春秋兩季是候鳥們的遷徙季節,也是蝮蛇們的采食季節。蝮蛇們只需要在春秋季節捕食幾次遷徙鳥類即可存活。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研究是學術科研的熱點
作為遷徙候鳥重要的中停地、繁殖地、換羽地和越冬地,黃(渤)海系列遺產地因其對候鳥及生物多樣性的特殊重要性而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這也帶動了相關學科的研究進展。
從地貌單元來看,濱海濕地處于對氣候變化響應最為敏感、生物多樣性最脆弱、經濟發展最快和人類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因此,針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一直是學術科研的熱點區域之一,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防災減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助力“碳中和”的藍碳增匯研究等。
我國科學工作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包括紅樹林、鹽沼、海草床在內的中國濱海濕地藍碳生態系統總面積為144萬公頃,碳儲量高達118百萬噸。
為對抗氣候變化,保護和恢復中國濱海濕地,增強其碳匯功能并減少碳排放的管理實踐和技術,積極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將有助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為海岸帶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可以說,在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我國在濱海濕地的研究與實踐,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
濱海濕地是介于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指受海陸交互作用下經常被靜止或流動的水體所浸淹的沿海低地,潮間帶灘地及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水水域。
該類濕地涉及河口、淺海、淤泥質潮灘、鹽沼、紅樹林、珊瑚礁、三角洲低地、海島周邊淺水區域等。
作者:左平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河流、湖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過程與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著有《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