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林草部門以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為重要抓手,把跟蹤炯拉措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作為檢驗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標尺,大力支持昌都市邊壩縣高位謀劃,充分發揮濕地的“水庫”“碳庫”“錢庫”功能,在因地制宜探索實踐中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發展高價值,在綠水青山間書寫統籌高原濕地保護利用和促進群眾增收的“邊壩答卷”。
錨定目標,健全制度機制“多維度”。持續在制度探索、機制創新上大膽改、深入試。結合實際,建立法規制度,并頒布施行《邊壩炯拉措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暫行辦法(試行)》,強化濕地保護法治保障;編制《邊壩炯拉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對濕地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科學管理、依法管理。積極探索“共建、共管、共享”機制,激勵濕地沿線主要節點村(居)以“主人翁”身份將濕地保護列入村規民約,多積群眾“尺寸”之功,努力把綠色發展融入到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
強化措施,打出保護修復“組合拳”。以林長制為抓手,壓實各級責任,建立全覆蓋濕地資源常態化聯合執法體系,搭建起高原濕地保護的“四梁八柱”,持續對各類破壞濕地生態行為保持高壓態勢;錨定建設定位,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已初步形成集保護修復、宣傳教育、科研監測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同時,通過衛星影像判讀、現地核實等方式及時監測濕地資源年度消長變化,實現濕地資源動態管理。立足濕地現有地形地貌,緊盯野生陸生動物棲息地、候鳥遷飛通道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嚴控土方工程,科學有序開展生態修復,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近年來,按照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原則,保護修復濕地3399余公頃。另外,調查顯示,國家濕地公園共記錄植物45科136屬26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7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3種,不少動物從“稀客”變為“常客”。
振興鄉村,塑造生態產業“特色化”。遵循既有“顏值”、又有“產值”的綠色發展理念,邊壩縣有序發掘由高原河流濕地、高原湖泊濕地(千年冰川湖)、高寒草原、高寒森林(含千年沙棘林)、沼澤和雪山等構成的自然景觀,以及由原始村落等構成的人文景觀資源價值。同時,依托3A級國家旅游景區、4A級國家森林公園以及自治區級康養基地等生態稟賦,緊抓夏貢拉山隧道貫通的發展新機遇,規劃旅游線路,融合紅色文化與濕地生態資源,完善藏式民宿、藏家樂、農畜特色產品,不斷提升可持續旅游綜合服務能力,帶動群眾吃上生態旅游致富飯。近年來,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實現創收達800余萬元。
發力發聲,奏響宣傳教育“最強音”。長期深入濕地周邊村(居),通過舉辦世界濕地日、線上線下講座以及發放宣傳資料等活動,堅持將濕地保護知識以簡明易懂、生動翔實的方式展現,讓廣大群眾增強濕地保護意識,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到監督管理中,打開濕地保護管理聯防聯控新局面。同時,在特定區域,向特定對象常態化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讓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實踐。近年來,宣傳宣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覆蓋超3萬人次。(李天國 張斌 張偉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