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新,風催新芽植綠佳。
廣袤的“三北”工程區,一場成就綠色夢想的種苗保供行動正如火如荼展開。三北地區各省區創新舉措頻出,從數字化管理到訂單式育苗,從良種推廣到科技賦能,一系列“組合拳”切實保障優質種苗市場供應更充足、更精準、更高效。
國家林草局日前在甘肅省張掖市召開“三北”工程種苗等物資供需對接會。會議以“強化物資保障 共筑綠色長城”為主題,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三北”工程建設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治沙物資供需對接,推動種苗、稻草等資源高效配置,促進政企合作,全力保障“三北”工程科學治沙、精準治沙。
張掖強化種苗生產與應用
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重點區域、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點戰場。
春風掠過河西走廊,在張掖大地蕩起綠色的漣漪。4月15日上午,與會代表們走進甘州區黑河林場、臨澤縣五泉林場保障性苗圃和工程固沙示范點,實地觀摩種苗保供及治沙技術應用等情況。
“五泉林場保障性苗圃以培育防風固沙沙生苗木、荒漠戈壁植被恢復苗木為重點,培育苗木品種46種、面積520畝?!蔽迦謭霰U闲悦缙载撠熑死钴娫榻B,“發展至今,苗圃已建立穩定的供需市場,主要銷往新疆、青海、內蒙古、西藏、寧夏、酒泉、張掖周邊縣區等地?,F儲備各類苗木1200萬余株,可為‘三北’工程六期、農田林網更新、城市綠化等項目建設提供堅實的苗木支撐?!泵缙詢?,今春新種的梭梭苗剛剛破土而出,冒出點點綠意,蘊含著強大的生態修復潛力。
“苗木栽種后,后期管護同樣重要?!痹诟手輩^黑河林場,甘州區林草局局長胡軍指向遠方,向與會代表介紹黑河沿岸生態建設成果。
胡軍介紹,2017年開始,甘州區對黑河沿岸展開生態修復,區域植被覆蓋率如今已超85%。2021年,為鞏固黑河沿岸生態建設成果,實現可持續經營,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圍繞“護綠、擴綠、興綠、活綠”持續發力,形成了集種苗繁育、防風固沙、碳匯儲備、特色林果、科普教育和生態旅游、休閑康養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林場,逐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合一”。
在臨澤縣工程固沙示范點,多種治沙技術同臺競技吸引了代表們的目光?!拔覀儗⒂衩捉斩捝痴稀⑹瘔K沙障及生物質溶膠固沙技術放在一起對比,持續觀測各種技術的實際固沙效果。”臨澤縣林業局工作人員李德育講解道,這些科技賦能的治沙新模式,正是甘肅“研培一體、育繁共推”實踐成果的經驗。近年來,張掖市通過“訂單育苗+定向培育”模式,年出圃梭梭、檸條等抗旱苗木2.49億株。2024年,該市向新疆、內蒙古等地跨省調撥苗木24個品種、1.7億株,構建起輻射西北的種苗保障中樞體系。在這片曾經飽受風沙侵襲的土地上,來源于綠色希望的種苗正在茁壯生長。
經驗共享破解保供難題
種苗等物資是“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種苗等物資保供是三北地區各省區共同面臨的困難。會議現場,甘肅、內蒙古、寧夏、新疆及張掖市相關代表分享了種苗等物資保供經驗,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
甘肅省構建高效種苗保供體系??茖W布局生產,編制種苗供需報告,建成良種基地27個、苗圃3662個,育苗面積25.71萬畝,存圃苗木12.12億株。2025年,可供應生態建設用苗10.29億株、林木種子31.59萬公斤、草種1000噸。研發“微創種植法”提升造林成活率,紅砂良種出苗率達96%。啟動了草種質量追溯管理(認證)試點工作,對草種子從研發培育到投入生產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測。
內蒙古全鏈條穩價物資保供。通過“保、育、繁、創、管、降”六環聯動,建成40萬畝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超10億株,建成以羊草、苜蓿等為主的草種繁育基地63處,年草種生產能力達800萬公斤。鄂爾多斯市將中幼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中產生的沙柳等材料作為沙障原材料,實現生產剩余物有效利用、沙障原材料供應、治沙成本降低、農牧民增收等綜合效果。
寧夏創新驅動降本增效。制定《林木良種基地建設與管理制度》等規范文件,推廣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技術,較傳統草方格每畝稻草使用量由450公斤減少到150公斤、總成本可降低60%,使用年限可提高到5—6年、較傳統草方格增加1倍。該技術可降低固沙作業人工成本25%—30%,固沙施工效率提高60%。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技術作為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的核心技術,示范面積超過2000畝,得到廣泛好評,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寧夏經驗”。
新疆戰略布局實現自給體系。建立“雙通知”調度機制,在出臺“三北”工程種苗保供專項文件基礎上,又針對種苗、蘆葦等治沙物資保供穩價印發通知,將保障工作納入工程日常調度。目前,全區可供2025年“三北”工程項目使用的苗木約4.33億株,基本實現“本地育苗為主、跨區調劑為輔”。同步推行“政策引導+市場調節”機制,倡導享受補助的育苗單位以低于市場價的方式供應苗木,從源頭穩定市場價格。
張掖市協同聯動建立精準調劑預測機制。提前與天津、寧夏等地企業簽約儲備固沙材料2.1萬噸,張掖13家單位與5家育苗企業、17個國有育苗單位合作,簽約訂單苗木4000萬株。同時,實施“縣級自查+市級抽查”監管制度,苗木質量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6%以上。
各地實踐表明,通過科技賦能、機制創新和區域協作,“三北”工程物資保供難題正在被逐一破解。各省區搭建的供需平臺、完善的質量監管體系以及特色鄉土樹種的推廣,不僅滿足了當前工程需求,更探索出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強化保障夯實攻堅基礎
2025年,國家林草局確定“三北”工程九方面34項任務,推進實施300多個項目。會議現場,與會代表聚焦各自工作領域,為下一步種苗等物資保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提出建議。
緊盯要素保障,全面筑牢“三北”工程建設物質基礎。用好協調機制,在保障用地、用水、用苗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抓緊完成林草濕荒普查,明確國土綠化空間,合理布局重點項目,確保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系統治理??茖W配置林草生態用水,強化定額管理與用水調度,保障林草生態用水需求。做好物資儲備調劑,保障工程種苗、壓沙材料有效供給。特別是要與農業農村部門強化協調聯動,指導施工企業提前做好稻草等物資的訂單采購、集中采購,控制稻草價格。
同時,指導各地依據治沙物資供應情況,采取就地取材、材料替代、錯季施工等方式科學合理進行作業設計,避免過度、集中使用稻草。著力穩定種苗生產,解決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創新種苗供應模式,保障良種壯苗優先使用。強化平臺搭建、供需對接、余缺調劑、信息發布等服務,引導社會合理安排育苗生產,避免苗木市場大起大落,既要保障“三北”工程種苗供應,也要防止苗賤傷農。要進一步強化質量監管,加強質檢、執法隊伍建設,保障用種安全。
種苗等物資保障供應,正為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源源不斷地注入強勁綠色動能,全面夯實“三北”工程建設根基。(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