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大力推動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聯動審批、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辦”,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精準高效的要素保障。地方自然資源、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結合當地實際積極行動,推進聯動審批,同時健全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即日起,將刊發部分省份和地市經驗做法,供各地學習借鑒。
做好“加減乘除”,優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合肥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自然資源部以“多規合一”為基礎的“多審合一”改革部署,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在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的領導下,試行用地用林聯合審批改革,努力實現用地用林效率有提高,企業辦事成本有下降,營商環境品牌口碑有提升“多贏”。3月3日,廬江縣、肥西縣2個項目的用地用林聯合審批,當天受理、當天完成審查,審批時間減少12個工作日,有力保障重大項目提前開工。
在搶抓機遇上做“加法”,抓緊推進改革事項。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國家林草局辦公室印發《關于推廣用地用林聯動審批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在安徽省自然資源廳指導下,合肥市認真學習借鑒外地好經驗好做法,跑出用地用林聯合審批改革“加速度”。一是組建工作專班。合肥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市政府聯系副秘書長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園林局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園林局分管負責人擔任辦公室主任,具體工作由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用途管制處承擔。二是開展專題調研。合肥市以“起跑即沖刺”的姿態搶抓改革機遇,春節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林業園林局,組成專項調研組赴江蘇省宿遷市、山東省臨沂市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系統演示等形式開展專題調研,返程后48小時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及工作初步方案。三是形成專項方案。高質量編制《工作方案》。征求縣(市)區、開發區及市直相關部門意見,經過市司法局合法性審查,通過市政府第81次常務會審議,并報市委同意,正式印發施行。僅用時19天時間實現用地用林聯合審批機制、流程、清單、系統等從0到1的突破。
在流程環節上做“減法”,降低企業辦事成本。充分考慮基層工作實際和項目需要,對工作流程和環節全面精簡、系統重塑。一是在工作環節上做“減法”。針對縣級自然資源、林業部門分別踏勘用地用林現場、多次張貼公示公告、用地用林單位到不同窗口重復辦理等問題,明確對現場踏勘、公示公告、報批材料、窗口受理等全面合并,減少工作環節4項、減少18%。二是在報批材料上做“減法”。立足現有的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和林地審批系統,合并用地用林報件材料,精簡建設項目用地紅線圖、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審批(核準、備案)文件等重復材料15項、減少23%,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在審批流程上做“減法”。通過串聯變并聯、多頭變一頭、線下變線上,變“項目單位跑腿申辦”為“政府部門內部聯辦”,累計減少流程10項、減少50%,用地用林單位“最多跑一次”。同時,對企業實行“一對一”指導、全流程服務,確保用地用林審批效率提高、總體審查時長明顯減少。
在優化服務上做“乘法”,提高要素保障效率。強化職能和服務集成,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能。一是縱向貫通“一條鏈”。以項目落地開工為目標,實施“節點作戰法”,從選址開始到辦理施工許可證,將項目從提筆簽約到落地開工分為24個節點,通過掛圖作戰、節點管理、跟蹤問效,科學統籌無縫銜接各環節,實現要素保障全鏈條全生命周期貫通,不斷提升要素保障質效。二是橫向連通“一盤棋”。2023年建立市自然資源、林業、發改等部門牽頭的“3+N”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聯席會議機制(“N”指市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生態環境局等),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總體要求,議定重大項目推進中遇到的用地用林要素保障、立項、預審、征收等堵點和難點,不定期會商解決跨區域、跨部門難題,共研究解決近400個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問題。形成上下聯動、部門會商、橫向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主動服務“一張網”。創新建立“專班統籌+部門聯動+專員服務”機制,組織業務骨干主動對接企業需求,量身定制“一對一”服務方案,對重大項目安排土地保障“服務專員”駐點鄉鎮現場解決問題。今年一季度,在合肥市自然資源和林業部門通力合作,協同聯動下,全市共獲批117個項目,面積1.28萬畝,為合肥市一季度經濟“開門紅”提供堅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
在破除壁壘上做“除法”,強化整體協同聯動。堅持系統思維,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整合部門資源,破除部門壁壘。一是部門融合。抽調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人員在專班辦公室集中辦公,成立合肥市用地用林聯合審批辦公室,通過實體化運作,實現用地用林審批的協同聯動。二是工作融合。從“利企利民、便企便民”的角度出發,建立“八個一”聯合審批模式,即“一張底圖”實現規范管理、“一次查驗”現場踏勘、“一并公告”用地用林信息、“一套材料”統一提交使用、“一次配置”計劃定額、“一個窗口”集中受理、“一個系統”并聯審批、“一個部門”統一下發審批結果。三是圖數融合。融合國土變更調查、退耕還林、公益林和自然保護地等數據,形成用地用林聯合審批一張圖,明確林地管理邊界,解決耕地和林地沖突問題。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現數據“自動分析+智能溯源”,項目受理前啟動公益林和自然保護地預檢,基于不同審批權限實現項目的分流導辦,智能節點管控、動態時限優化。基于安徽省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系統,實現“一窗受理、并聯審查、協同補證、同步發證”全流程閉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