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林草局與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尹侖共同成立專家工作站,加強菲氏葉猴棲息地保護與管理,進一步完善棲息地周邊社區保護公益組織能力建設。
菲氏葉猴 鄭山河攝
菲氏葉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動物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瀕危物種。其主要分布于高黎貢山山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是國內菲氏葉猴的重要分布區之一。據2017年本底調查發現,區域內有菲氏葉猴5群、約320只,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91只,是迄今為止在單一地區發現的最大種群。其中,芒市鎮河心場村分布有2群,分別為45只和93只,軒崗鄉水井村分布有3群,分別為96只、53只和32只。
近年來,隨著芒市林業和草原局和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等多方參與的菲氏葉猴社區保護地建設的開展,芒市菲氏葉猴的種群數量呈恢復性增長態勢。自2017年在芒市河心場林區及芒杏國有林區發現菲氏葉猴以來,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芒市林業和草原局協同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對菲氏葉猴的種群、生存現狀及棲息地生境等基本情況陸續開展了一系列調查和規劃工作,聯合西南林業大學等高校和專家組織實施了“芒市菲氏葉猴棲息地科學考察”和“芒市菲氏葉猴自然公園總體規劃”“芒市菲氏葉猴棲息地保護管理計劃”等。
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南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尹侖,扎根西部民族地區20多年。他一直專注于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相關傳統知識、國家公園建設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實踐工作,提出了多方參與的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和基于傳統知識的旗艦物種社區保護地模式,并在基層社區開展了實踐工作,帶動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各族群眾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活動中。
芒市尹侖專家工作站團隊。芒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芒市尹侖專家工作站的成立,將繼續推動建設多方參與的菲氏葉猴社區保護地機制。工作站將根據《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促進形成菲氏葉猴的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與政府、社會組織、村組(社區)多方參與的社區保護地建設機制,幫助了解菲氏葉猴的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和社區保護地的情況,進一步集合多方力量繼續開展菲氏葉猴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同時,工作站將聯合其他相關機構,對菲氏葉猴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工作站將協調西南林業大學、大理大學、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等具備巡護監測實踐經驗以及相關理論知識的專家、科技人員對芒市菲氏葉猴棲息地巡護監測員開展巡護監測及相關科學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等方面的培訓,全面提升監測員的巡護監測水平;針對目前存在的棲息地內放牧、人工針葉純林種植、威脅菲氏葉猴繁衍生息因子進行分析研判,對現有棲息地猴群發展的承載力,棲息地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度變化等內容進行專項研究監測,進一步細化巡護監測和棲息地保護修復工作方案。為滿足猴群增長的需求和緩解現存人工種植針葉純林造成棲息地破碎化及食源減少等突出問題,工作站將開展人工針葉林替代種植專項示范研究,具體包括杉木替代種植樹種選擇、種植方案、規模區域等,并依托研究結果,形成整個棲息地人工針葉林替代種植行動的有效方案。
同時,工作站將就菲氏葉猴棲息地開展生態旅游活動規范進行專項研究,為在保護過程中有序推動社區發展生態旅游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棲息地范圍內自然教育和生態旅游產品開發、導覽服務人員培訓、資源對接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進棲息地自然教育活動,并通過持續開展自然教育及生態旅游活動反哺社區保護工作,助力巡護、監測等保護工作,提高周邊社區廣大群眾經濟收入。(周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