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源,顧名思義,是錢塘江的源頭。
錢塘江,最早見名于《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錢江源孕育了以錢塘文化為核心的良渚文化,成為5000年中華文明的具體實證。
錢江源源頭活水(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以下簡稱“錢江源園區”)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古老而又名人薈萃的地方。
中國東部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錢江源園區位于浙江省開化縣,由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連接上述保護地的生態區域整合而成,總面積約252平方公里。這里至今保存著全球稀有的大面積低海拔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仍然保持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其景觀和生態系統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全球保護價值。
原始常綠闊葉林(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2015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委聯合發文,明確開化縣開展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7年,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2019年7月,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由浙江省政府垂直管理,浙江省林業局代管。與開化縣委、縣政府實行“區政協同”管理模式。
紅嘴相思鳥(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錢江源園區是浙江乃至華東地區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區內河谷、濕地棲息了多種野生動植物和鳥類,是中國東部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分布有高等植物2234種、大型菌物449種、動物 2427種,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的重要棲息地和集中分布區。
白頸長尾雉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這里已經建設成為國際一流森林生物多樣性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學科前沿研究平臺、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及監測規范制定與示范的平臺、生物多樣性保育政策咨詢平臺等。建有兩所國際化研究站:中國科學院——錢江源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和中國區域性氣候研究中心。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世界窗口
中國是全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主要分布區,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空間最連續、類型最復雜的國家。其中,以中亞熱帶東部地區的常綠闊葉林最典型,其原生性群落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特征。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歷史上曾經歷過頻繁、大規模的人為干擾,絕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別是低海拔地區的原生性地帶性植被多已消失殆盡。
白鷴(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而在錢江源園區,仍然分布著中國最具優勢的生態系統類型——中亞熱帶低海拔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是我國最重要的森林生態系統,約占國土面積 1/4,特別是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的錢江源,至今還保留有大面積、稀有的低海拔原始常綠闊葉林,實屬全球罕見,成為向世界展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的一扇“窗口”。
中華穿山甲(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錢江源園區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涵蓋了常綠闊葉林、山地和溝谷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溫性針闊葉混交林、溫性針葉林等。優勢群落為木荷、錐屬群系組,是中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最具代表性的森林,該群系組所有優勢種、標志種也都是錢江源的優勢種和標志種。甜櫧林是錢江源的植被主體,也是木荷、錐屬群系組最重要的森林類型,為中國特有。
《咱們的國家公園——錢江源國家公園》校本教材走進校園(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堅持“自然教育立園”發展理念的研學旅游目的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基于自然,走進自然。通過研學旅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鞏固課堂知識,能夠增強學生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能夠促進學生成長,塑造個人價值觀。
近年來,作為我國科普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資源科普教育活動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大力推動。錢江源園區則始終堅持“自然教育立園”發展理念,如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以“亞熱帶叢林里的奧秘”為主題,圍繞“低海拔原生常綠闊葉林”這一核心景觀,構建逼真的森林生態系統復原場景,充分展示錢江源的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等。
黑麂(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錢江源園區的研學之旅按照‘1+10+N’模式(即一個研學游目的地、十條主題研學路線、N個研學基地或營地)創新性設計線路,讓學生在國家公園探尋,品味綠色自然,感受人文自然之美,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生態文明素養。
多措并舉從“生態佳”邁向“生態+”
錢江源園區多措并舉從“生態佳”邁向“生態+”,不斷深化“垂直管理、區政協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爭當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互促共贏的典范。
搭建多元化生態補償橋梁。一是全國率先實行集體林地保護地役權改革。二是深化農村承包土地保護地役權改革試點。三是探索開展人工流轉杉木林贖買等富民新舉措。
錢江源園區科普館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搭建一體化社區共建橋梁。一是持續創造各類工作崗位。通過支持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錢江源國家級臺站建設,間接造就了一支國內知名的“科研農民”隊伍。二是強化重大項目引領支撐。投資超億元、特色鮮明的三大場館(科普館、魚博館、暗夜星空館)相繼投入運營。三是大力推進社區綜合發展。聚焦國家公園范圍內21個行政村,投資近億元,主要用于園區內房屋外立面改造、公廁改建、公墓新建、污水治理等方面。
暗夜星空館(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搭建雙品牌驅動發展橋梁。一是完成“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商標注冊,設計錢江源國家公園主題IP形象。二是助力“錢江源”品牌做大做強。撬動國家公園及其周邊區域產業發展。三是錢江源園區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真正將開化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
錢江源是浙江省二十大“名山公園”之一,入選省首批“大花園”耀眼明珠,成為全國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的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土地地役權改革的探索實踐”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全球僅19個。
錢江源園區還有飛天瀑布,或飄或綴或斷或掛傾瀉而下。瀑布口被凌空橫懸的大石壁遮住,猶如天門深不可測。上端只見雨霧彌漫繚繞,下端有清可見底的水潭,潭周天然石階,可供游人坐立觀賞。
休閑之時,可前往錢江源一游;工作之余,可作為森林康養之旅、孩子的研學之旅目的地。
這,就是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