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國家公園由國家確立并主導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的長效機制,探索社會力量參與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的新模式。
首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3年來,為推進多方參與共建國家公園,屬地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創新體制機制,為協同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社會組織、企業等參與開展合作保護行動、提升入口及園區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等;科研院所發揮科技特長,助力國家公園屬地社區共享生態紅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者活動持續開展,以愈加成熟的志愿服務品牌展現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的全新內涵……
各國家公園持續探索創新多方參與機制,廣泛凝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社會各方力量,通過法律賦權參與國家公園決策、合作治理等,保障國家公園建設科學化、有效化與可持續化,為公眾提供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品質優良的生態產品創造更大可能。
在國家公園建設發展中,通過不斷鼓勵、引導、規范社會各方廣泛、深入參與生態保護、社區發展、科普宣教等各項工作,逐步形成了國家公園以高水平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格局,體現了國家公園全民共建共享屬性,助力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目標。
三江源國家公園:
高原巡護守好純凈水源
雪山巍峨聳立,順流而下的河流相互交織、純凈無瑕。
這里是青藏高原腹地,有“中華水塔”之美譽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在這片神圣而脆弱的土地上,每一滴水都承載著滋養萬物的使命。作為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它的純凈關乎著每一個人的飲水健康。
“2021年4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聯合利華沁源品牌共同啟動了‘三江源·沁源行動’。3年多來,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加入沁源行動,來到三江源,深入村社一線、走到河水源頭,參與水源地保護,守住純凈的三江之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晁世海介紹。
生態管護員巡護水源地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重點保護行動之一,要求管護員對重點河流、湖泊、濕地等水文資源進行清潔和保護,對水源地植被、生物多樣性等進行監測管理。
東周群培是個地道的康巴漢子,高中畢業后參與生態保護工作,至今已20余年,是千百名三江源在地環保人的代表。
他是巡護員、培訓老師,也是自然講解員。平時,他與當地居民一起定期巡護泉眼、拾撿廢棄物。在他的帶動下,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成功推出了青藏高原上第一個“零廢棄社區”。在三江源的游客或自然體驗者面前,東周群培又化身自然導師,帶他們感受三江源風土人情,給他們講解生態保護故事。
項目實施以來,“三江源·沁源行動”支持國家公園范圍內16個試點村、5000余名生態管護員開展水源地巡護和環境清理活動,特別聘請了相關專家學者對管護員進行集中培訓,從法律法規、野外巡護培訓、野生動物救助、垃圾分類等多個方面提升管護員專業素養。
同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保護站點、偏遠地區中小學和青藏公路沿線驛站,建設了34座“沁園水站”和21座“零廢棄”宣教點,在改善當地管護員、群眾和游客健康飲水條件的同時,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號召社會公眾參與到保護水源地的行動中來。
多年探索,“三江源·沁源行動”像一座橋梁,連接起政府、企業與公益組織,共同發起這場保護水源的綠色革命,越來越受到三江源農牧民群眾的歡迎,也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關注和支持,成為社會力量參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共享共建的有益嘗試,是探索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在多方參與國家公園建設行動的推動下,三江源國家公園內,保護水源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活在園區內的牧民們成了生態保護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這些細微而持續的變化,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讓三江源之水更清澈。
大熊貓國家公園:
探索社區持續受益的社會公益機制
新的一天,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大熊貓國家公園老河溝園區熱鬧而忙碌。甘玉波接到訪客的預約電話,立刻在生態導賞員微信群發送預約報備信息。魏曉華帶領預約訪客準備上山參觀。
甘玉波和魏曉華是老河溝園區周邊社區村民。2022年,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分局、平武縣林草局的指導下,高村鄉政府與桃花源基金會老河溝自然保護中心合作,開展生態導賞員培訓,學習內容包括動植物知識、歷史文化背景、野外應急等。現在,包括甘玉波、魏曉華二人在內,當地有138人通過考核上崗成為生態導賞員。
為何要設立生態導賞員?他們需要承擔什么工作?這其中的故事要從老河溝園區的“身世”談起。
社會公益型保護地是社會力量參與自然保護地的有效探索,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發起,在22位企業家共同支持下,成立了四川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后更名為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成為引入社會公益資金、支持保護地管理建設的平臺。
老河溝園區前身是國有林場,后被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當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旗艦物種大熊貓重要棲息地,不僅需要持續的人力、物力投入,還要探索因地制宜的管理新模式,讓有限的資源發揮無限的作用。
2012年,基金會與平武縣政府簽訂老河溝國有林場50年委托管理協議,建立了老河溝自然保護區,2014年注冊成立平武縣老河溝自然保護中心,組建本地團隊執行日常保護管理工作。同時,利用國際先進的生態保護規劃方法制訂保護計劃。老河溝園區也成為我國首個由政府授權、監督,社會組織全權管理的社會公益型保護地。
自然體驗是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的重要途徑,國家公園周邊社區又是自然體驗最核心的受益群體。為讓更多周邊社區村民參與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并因此受益,生態導賞員機制應運而生。
該機制以“政府主導-保護地社會組織培訓指導-當地村民參與導賞-社會公眾預約體驗”為主要形式,成為解決保護與發展矛盾的有效方式。村民通過培訓成為生態導賞員,為訪客提供自然體驗服務,增加了收入,還扮演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宣傳員的角色。他們向訪客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為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和當地生態旅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入園訪客在接受自然講解服務的同時,生態保護意識也得到了提升。
社區村民的生產生活大多依賴土地及林下生產活動。老河溝園區組織周邊社區村民以家庭為單位,依托保護區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從事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定制農業”,村民承諾不到保護區內進行破壞性活動即可參與。由老河溝園區定制高于歐盟標準的品控標準,根據訂單進行農產品生產,由老河溝園區對接基金理事會等市場進行銷售。如今,老河溝園區已協助社區居民開發出黃豆、核桃、香腸、柿餅等多種生態友好型農產品,農戶增收效益明顯。
此外,保護地還積極推動以河道共管、養蜂共管的方式,讓社區村民從生態保護的成效中獲得紅利,激發更多社區村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通過多年探索實踐,老河溝園區保護成效不斷顯現。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園區內野生動物的遇見率正不斷提升,園區已監測到大熊貓活動區域進一步擴大,羚牛、毛冠鹿、斑羚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種群持續擴大,漸成常見物種。老河溝園區的保護也得到周邊社區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盜獵、盜采、盜伐和火災隱患正逐年下降。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社會組織展現社區發展新擔當
又是一個晴好天氣,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哈達門鄉三道溝村,莊連勝、魏治海、張玉偉三人像往常一樣,結伴行走在山間小路上。森林茂密、微風輕拂,令人心曠神怡。不過,巡護隊員沒有那么輕松,他們要邊走邊留心觀察,仔細發現并辨認蛛絲馬跡,如動物糞便、隱藏的獵套等,并做好記錄。
他們是社區共管巡護隊員,負責三道溝村集體林內的巡護工作。2023年7月,巡護隊成立,共6人、分兩組、每組3人,每月每組巡護4次。
“三道溝村有229戶人家,周邊曾發現過老虎痕跡,目前還未出現人虎沖突,定期開展巡護是一種防范人虎沖突的有效措施。”任毅說。
任毅是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東北項目負責人,2009年加入WCS。WCS東北項目始于20世紀末。1998年,WCS聯合吉林省林草局(原吉林省林業廳)組織中、美、俄三國科研人員,開展東北虎種群全面調查,僅發現少量老虎痕跡,判斷中國可能沒有可延續的東北虎種群。這一嚴峻形勢直接推動了WCS東北項目的成立。
助力社區發展,是近年來WCS東北項目的工作重心。
2021年4月,WCS與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合作,在琿春市春化鎮中土門子村,首次啟動聯合社區反盜獵試點項目。
為廣泛拓展社區與國家公園融合發展的新理念新途徑,2021年5月,琿春市分局、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NRDC)聯合WCS,共同召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琿春社區保護與發展項目研討會,探討空間轉化、生產生活方式轉型、政府賦能、協同治理、建立監督考核機制等主題。
“2023年7月,WCS與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同啟動可持續型社區共管項目,在三道溝村和柳樹河子村完成兩個社區巡護員培訓工作,包括GPS使用、巡護表格填寫、常見野生動物足跡識別等。2023年9月—2024年3月,兩支巡護隊共巡護114次,巡護距離674公里,共清繳167個盜獵工具。”任毅介紹。
截至2024年,社區巡護隊已擴大到10支隊伍。
利用項目平臺,基于社區巡護隊的巡護成效,WCS項目為每個社區提供福利,激勵社區實現保護目標的同時,使整個社區受益,形成了成熟、可復制的社區共管模式。
在支持社區共管的同時,2018年以來,WCS與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及WWF、NRDC等眾多合作伙伴一起,先后組織召開第二屆解決人虎沖突培訓會、東北虎豹生態廊道建設研討會、東北虎豹棲息地內黃牛養殖及人虎沖突座談會等,參與反盜獵評估活動,與琿春市分局合作舉辦SMART巡護與清山清套業務輪訓班,印制《東北虎保護及人虎沖突應對社區指南》等,發揮自身優勢,全方位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旗艦物種東北虎豹種群監測是項目成立之初的重點。2021年,依據WCS與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各分局、其他合作伙伴多年來的監測數據,證實老爺嶺(約等于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范圍)虎種群數量自2014年以來保持穩定、大型獵物不足是種群繼續增長的首要限制。在此基礎上,WCS正全面總結東北虎及其獵物的種群動態,深入分析獵物數量不足及其他東北虎種群增長的限制因素。
“WCS東北項目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聯合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各分局和其他社會力量開展工作。在助力生態保護與社區建設融合發展上,較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和影響。”任毅說。
目前,WCS正在探索社區主導型脈沖電子圍欄項目,減少以野豬為代表的野生動物造成的農作物損失。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志愿服務守護雨林秘境
“參加今天的活動,我們劃槳板撿拾垃圾、參觀了動植物博物館,還在叢林里觀察了很多動物和植物,愛護雨林動植物,要從我做起、從小做起。”一名小學生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參加“志愿守護雨林秘境,暢享醇美快樂生活”國家公園志愿服務活動后說。
開展熱帶雨林主題團課,組織青少年開展雨林清潔志愿服務,為游客講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故事……近年來,志愿服務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中影響日益深遠。
今年7月9日,“每個人的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志愿者參與體制機制研討會在海口市舉辦。研討會上,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處處長麥匡耀介紹,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在共青團海南省委、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等多方的支持下,相繼成立多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青年志愿隊伍,并舉行了授旗儀式。八部門聯合印發《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青年志愿服務行動的通知》,組織開展了系列國家公園志愿服務活動,活動涵蓋生態監測、環境教育、藝術創作、導賞服務以及社區參與等多方面內容,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青年志愿服務隊由當地青年志愿者和突擊隊員等組成,結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和“中國(海南自貿港)青年筑夢大道”青少年動員引領服務平臺生態文明研學基地建設需求,致力于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市縣青年志愿服務隊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師范大學、三亞學院、瓊臺師范學院等高校志愿者一道,構成海南熱帶雨林青年志愿服務的主力軍。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機緣巧合下加入了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作為一名志愿者來守護熱帶雨林,不僅要具有服務精神、自我奉獻精神,更多的要有守護精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市青年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者楊江鈺說。
同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與松鼠學堂等機構合作,策劃自然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以提升本地青少年對家鄉生態源的保護意識。近日,在“志愿守護雨林秘境,暢享醇美快樂生活”國家公園志愿服務活動中,60多名志愿者來到鸚哥嶺片區,清理位于白沙縣南開鄉南渡江上游河道流域漂浮物、撿拾山道垃圾、清潔保養鸚哥嶺動植物博物館標本。主辦方為志愿者提供槳板教練、救援隊、自然教育師等專業服務,進行安全保障,沿途開展科普講解,讓大家在志愿服務的同時,切身感受到國家公園自然風光和生物多樣性的獨特魅力。
2022年11月26日,一場雨林時裝秀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精彩上演。青年志愿者開展了“雨林與您”“雨林時裝秀”“熱帶雨林知識小課堂”等“雨林+”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成效得到群眾肯定。
“集中打造國家公園志愿者隊伍,是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的重要任務,對打造國家公園志愿服務品牌,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和志愿者服務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具有積極意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楠說。
武夷山國家公園:
科技賦能弘揚傳統茶文化
一杯好茶見證了武夷山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武夷山作為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其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與當地朱子文化一起,集中體現了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同科技特派員、茶農親切交流。
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廖紅向總書記介紹了生態茶園的技術特點,“聽說在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下,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增收,總書記十分高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武夷山牢記總書記囑托,融合鄉村旅游、文化體驗、休閑農業,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燕子窠,一個此前默默無名的山場,一下子走到了聚光燈下。生態茶園種植模式更加廣為人知。
曾經,茶農為追求茶葉產量,開墾茶山擴大種植面積,使用化肥農藥,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同時,還導致茶青減產、茶葉品質下降。
2015年,廖紅作為科技特派員,開始了以武夷山為基地、探索創建生態茶園之路,并研究出了茶豆套作的高效生態茶園建設方案。
生態茶園試驗解決了過量施用化肥導致的土壤退化問題,將套種的大豆等農作物改造成“綠肥”保住了土壤養分,茶青產量保持穩定,茶葉品質持續上升,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贏。
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后,茶山建設和管理成為保護國家公園生態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8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廖紅將生態茶園模式帶到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的燕子窠進行推廣,得到了當地茶農的歡迎。生態茶園建設已在國家公園全面鋪開。
今天,走進燕子窠生態茶園,可以看到,茶園內同時種植茶樹和大豆。近距離觀察,大豆葉片有不少“蟲眼”,而茶樹葉上卻少有。“茶樹葉微苦,蟲子更喜食甘甜的大豆葉。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茶豆套作能減少茶樹蟲害,增加茶葉產量。”廖紅說。
燕子窠生態茶園實行無化肥無農藥的管理模式,是福建農林大學的優質高效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和生態茶園建設技術集成的主要示范點之一。
燕子窠生態茶園的建立,不僅推動了武夷山茶產業的發展,而且給全市茶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應用帶來了啟迪。目前,在武夷山市重點涉茶鄉鎮建立茶園套種紫云英示范片2片、推廣面積2000畝,減少項目區茶園化肥施肥量5%以上。截至今年6月,已建成綠色生態茶園13.3萬畝,占比89.6%。生態茶園建設為福建省生態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綠水青山成為當地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的源泉。(曹云 果叮咚 張萌 黃山 周語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