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大學緊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積極探索數智賦能辦學治校。今年,創新發展“數智校園賦能工程”被列為北京林業大學2025年“十大工程”之一,春季學期以來,已推動實施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等多項舉措。
如何將前沿AI技術轉化為人才培養利器?北京林業大學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為突破口,推動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素養提升、教學研究一體化改革,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和應用能力。
開發數字教材
北京林業大學加快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新興專業,高質量建設數字經濟等新建專業,探索全覆蓋全方位“人工智能+X”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學生發展打造“AI+X”微專業體系。開設“人工智能及其應用”微專業,為學生提供跨界學習的機會,增強其綜合競爭力。探索設立“AI+林學”“AI+草學”“AI+風景園林學”等微專業,推動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并組建微專業教學團隊。同時,通過教學單位和校外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合作開設微專業,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順應時代發展,北京林業大學全面推進數字教材建設,開發《國土景觀規劃設計》《植物系統與分類學》等20余部數字教材,與高教社合作推動50余部專業核心課程數字教材建設,與中國林業出版社合作推動《生態修復工程原理》《智慧林業》等數字教材建設。推動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數字教材平臺建設,首批推出10部專業核心課程數字教材。
打造課程體系
聚焦復合型人才培養,北京林業大學推動組建跨學院、跨專業的“人工智能+領域”課程群,打造課程類型為通識基礎、交叉融合、前沿應用,內容為林草、理工、文科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將AI技術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帶領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由淺及深、輕松有趣地學習人工智能。
圍繞近年開展的“AI+X”研究工作進展,北京林業大學將科研成果轉換為教學案例,構建了林草資源監測、林草大數據處理、林業現代化裝備、林草知識問答系統等案例。北京林業大學智慧林業案例成功入選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首批“AI+X”前沿案例庫。
作為牽頭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參與“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課程標準研制,聯合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共同推出團體標準《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規范》,為高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建設、課程結構、實施方法提供建議和參考。
提升教學質量
為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北京林業大學面向教師開展AI4C教學團隊建設,面向學生開設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八講”公開課,推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各年級、全過程。
同時,北京林業大學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研”,在智慧助教、智慧備課、智慧學習幫扶、智慧課堂管理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和應用性導向的教學改革,圍繞師生實際需求開發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應用場景,支持差異化“教”和個性化“學”。
目前,北京林業大學共設立85項校級教改項目,覆蓋16個教學單位,力爭建成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庫,形成可推廣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特色模式,助力高質量“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吳健 崔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