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林業領域,有這樣一位“鐵娘子”,作為林業科技工作者,始終以推廣先進林業技術為己任,堅持面向林農普及核桃種植技術,助農增收。她就是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核桃研究所科技工作者侯娜。
開展核桃品種改良示范
貴州大山深處,有一個小小的村落,名叫二道坪村,隸屬于六盤水市水城縣保華鎮。村民們世代以農業種植為生,主要支柱就是核桃產業。
2010年,當侯娜第一次來到二道坪村時,就被其獨特的資源稟賦所吸引,這里簡直就是天然的核桃良種培育基地。但是漫山遍野栽植的都是老化品種,產量低、肉質差、防病蟲害能力不強,缺少合理布局和田間管理,處于無序的野蠻生長狀態。
“真是太可惜了。我們來到有需要的地方了!”看著眼前的景象,作為科研人員,侯娜和同事們使命感油然而生。
當侯娜和同事們在村里開展技術推廣、動員改良品種的時候,村民們嘴里都說好,卻沒有人真正愿意去做。
為了解情況,他們與村民進行深入交談。“樹都長這么大了,現在要剪、要裁,明年肯定減產。”“有在樹上折騰的閑工夫,我不如外出打工去賺錢。”聽到村民的真實想法,來自農村的侯娜很能理解。
樸實的農村人最珍愛的就是自家的樹,但推廣工作還得繼續,這是他們搞科研的初心,怎能輕言放棄。大家一致決定住下來,挨家挨戶做工作,務必在品種改良季節結束前與部分村民達成一致,用實際行動給全村“打個樣”。
經過他們半個多月的執著堅持和不懈努力,在村干部的幫助下,終于有十幾戶村民同意了侯娜的核桃品種改良方案,愿意拿自家的核桃林建設示范林。
品種改良獲得成功和認可
“我們的技術其實很成熟,只要村民愿意,我幾乎可以給他們打包票能夠實現增產增收。”侯娜說。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她和團隊成員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指導村民改良核桃品種,教授他們田間管理技術。
村民張根學外出打工,家里十幾畝山地,媳婦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眼看核桃春季品種改良季節就要過去了,急得不行。侯娜和同事聽說后,立即挽起袖子幫她一起干。這份熱心也感動了其他村民,紛紛伸出援手,終于趕時間完成了核桃品種改良。
此后3年,侯娜一有機會就驅車300多公里,前往二道坪村,查看苗木長勢和結果情況,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和示范。
2013年10月,侯娜忽然接到二道坪村村主任打來的電話,激動地告訴她,村里改良的核桃樹今年產量劇增,而且果大、皮薄、味道好,拿到鎮上很好賣,甚至有果商找上門來收購。“現在他們眼紅了,后悔得很,都想把自家的樹給改良。侯老師,您一定要幫我們,這次我要動員全村發展核桃……”
聽著村主任分享村民豐收的喜悅場景,侯娜倍感欣慰,同時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她撕掉了手里的探親假申請表,回家打包行李,再次踏進二道坪村。
如今,二道坪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栽種了侯娜團隊培育的“雪凝紅”核桃良種,種植面積2500余畝,年產值600余萬元,較過去增收150萬元。
情系育種終無悔
侯娜與丈夫都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專業,由于對山與樹相伴相生的執著,與丈夫一起背井離鄉來到千里之外的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工作,成了一名貴州大山里的“林業人”,她同時在心里許下“踏遍千山育良品、不負韶華報國恩”的美好愿望。
出于對林業工作的熱愛,侯娜一直致力于讓核桃成為貴州山區百姓致富樹。核桃作為重要的木本糧油樹種,培育優質品種、科學規范種植、促進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她研究的主要方向。
為了選育優質豐產核桃良種,多年來她長期奔走于貴州20多個核桃主要發展縣區,采集了300余份樣本,進行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評價,并系統布設遺傳測定林和區域試驗林,先后主持和參與培育“黔林核”系列、“黔盤核”系列及“雪凝紅”等核桃良種。在孜孜于核桃良種培育的同時,其主持培育的“黔椒”系列花椒良種,參與培育的“黎平”系列油茶良種都在貴州經濟林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良種需良法。育苗地、試驗林、生產基地成為侯娜經常出沒的場所。為了找到并推廣高效的核桃繁殖技術,她長期與經驗豐富的苗木企業負責人商討并開展優化試驗,最終確定“插皮芽接法”并推廣使用。為了找出老樹品種改良的最好方案,同時還要保持良種的遺傳穩定性,她向行業前輩虛心請教并通過數十次試驗比較,最終提出貴州核桃方塊芽接技術。而為了讓群眾盡快掌握科學高效的技術,她先后開展20余場現場技術培訓,電話咨詢、現場指導更是不計其數。
15年來,侯娜的足跡踏遍貴州50余個縣,她將科學種植管理技術送到田間地頭,讓一棵棵茁壯的核桃樹成為山區群眾的致富樹。 她也從一個黃毛丫頭,成長為貴州林業行業的業務骨干和林業育種科研工作帶頭人。除了守住那滿山的核桃和花椒,她還經常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為自己家鄉種植戶開展花椒育苗、豐產栽培等現場指導與技術培訓。
“只有把技術送進基層,科研才真正有意義。”侯娜說。(張超東 樓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