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生態治理、綠色發展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長遠大計,應該在近10年治理成效基礎上再加一把油、再使一把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政府參事曹清堯建議,將長江流域特別是三峽庫區石漠化治理和監測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重要內容,加大投入,科學治理,權威監測,強化考核。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經濟社會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段時期,長江流域由于人口密集、經濟發展壓力巨大,土地石漠化成為重大而首要的生態問題,曾引發 “長江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的擔憂。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1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相繼頒布,國家實施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長江十年禁漁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長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曹清堯表示,近10年來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成效顯著,長江經濟帶生態經濟環境持續向好趨勢明顯,但是,當前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仍面臨極大的挑戰。一是石漠化治理“變綠”不等于功能恢復,亟須由關注“變綠”轉向生態服務功能穩定性與持續性提升。二是鞏固脫貧成果與石漠化治理區域重疊,亟須調整石漠化防治政策。三是石漠化地區林草糧關系復雜。四是石漠化治理監測體系不全,對石漠化治理缺乏實時、全面的成效評估,缺乏項目科學數據支撐。
為此,曹清堯表示,應將石漠化治理作為長江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長治之計,并提出4點建議:
持續加大長江經濟帶石漠化治理力度。在全面科學評估石漠化治理綜合成效的基礎上,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科學編制長江經濟帶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納入“十五五”規劃重要內容,以更強力度指導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石漠化防治工作。在現有“雙重”規劃工程框架下,重點向巖溶石漠化區域傾斜,尤其是尚未納入治理范圍的縣市。持續加大石漠化治理資金投入,在三峽電費中留存一定比例作為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專項資金,同時將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納入各級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建立中央與地方資金聯動機制,確保治理工程全域覆蓋、持續推進。
推動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聯合制定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明確生態保護紅線與產業發展路徑,為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與生態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動長江流域生態問題與“三農”問題協同解決,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農業、特色林果、林下經濟(如林藥、林菌)等綠色生態農林產業,推動竹藤加工、花卉培育等深加工產業鏈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合理利用巖溶地貌、森林、草原及人文等景觀資源開展生態旅游、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創建山地戶外—研學—康養旅游品牌,培育新興業態,實現農旅文多產融合。推進巖溶石漠化區風力等新能源產業發展,探索林業碳匯產品,推進生態標志產品認證,積極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高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途徑,實現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區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加大石漠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石漠化地區基礎設施較為欠缺,特別是工程缺水十分嚴重,建議中央財政加大投入力度,修建儲水設施,因地制宜利用風能等能源,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石漠化治理監測評估體系。建議報中央有關部門批準,國家林草局中南院掛牌成立國家石漠化監測中心,建立國家級監測評估中心,健全石漠化定期調查與年度監測,面上調查與樣地(定位)調查、專題調查與績效監測相結合的石漠化防治預警體系。同時,健全與完善石漠化治理效益調查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開展監督檢查與定期評估,吸納評估結果作為各地黨委、政府任期重要目標,構建以鄉村振興目標為導向、生態監測為手段、產業發展為路徑、經濟社會成效為目的的后評估框架體系。建立以林草系統支撐的6家石漠化定位監測站為基礎,適當新建或吸納現有監測站點,擴大監測網絡規模,建立石漠化重點實驗室,提升定位監測與石漠化基礎理論研究水平。(溫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