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5日電(記者李云平)眼下,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當地正在因地制宜改良沙障鋪設技術,同時就地取材,選用小麥、向日葵等農作物秸稈進行試驗示范工程固沙作業,既降低壓沙成本,又提高治沙成效,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
在烏蘭布和沙漠光伏治沙基地,記者放眼望去,只見綿延數公里的光伏板猶如沙漠上的一片“藍海”。工人們有的鋪秸稈、壓沙障,有的操作壓制沙障機將秸稈嵌入沙地,用一個個草方格鎖住流沙。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1500萬畝,其中近430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這里全年日照時間3100小時至3300小時,屬于我國太陽能富集區域,是內蒙古規劃發展的光伏產業重點地區。
2023年以來,當地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探索出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努力把沙海變為“藍海”。
工人在利用秸稈壓制沙障。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我們在光伏板之間利用小麥等農作物秸稈壓制沙障,鋪好滴灌管,隨后在其中種植梭梭、四翅濱藜等沙生植物。”負責壓制沙障的磴口縣蒙晟生態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常春說。
據介紹,包括磴口縣在內的巴彥淖爾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100多萬畝,是我國優質中強筋小麥、優質玉米、向日葵主產地,每年秸稈可收集資源量達490萬噸左右。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巴彥淖爾市挖掘本土資源,優先選擇當地的秸稈作為壓制沙障材料,實現秸稈變廢為寶,有效降低治沙成本。
為提高利用秸稈制作沙障的效率,當地使用手扶式、履帶式壓制沙障機,逐步取代傳統的鐵鍬等工具。每臺壓制沙障機都裝有圓形壓草刀,隨著履帶的滾動將均勻鋪在沙地上的秸稈精準“植”入沙地里。
工人操作壓制沙障機壓制沙障。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過去,我們用手工鋪設秸稈、壓制草方格沙障,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現在,1臺機器的工作效率相當于5名工人。”郭常春說,機械壓制沙障,不僅速度加快了,秸稈扎下去的深度都能達到15厘米左右,抗風固沙能力更強。
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吳彥杰告訴記者:“使用本地農作物秸稈制作沙障,既節約材料和運輸成本,也節省人工勞務成本。經初步測算,利用小麥、向日葵秸稈等材料固沙,每畝成本要比稻草低100元左右。”
走進磴口縣16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小麥、向日葵等農作物秸稈鋪設的草方格映入眼簾,一株株秸稈緊密排列,形成一片片網格狀沙障。
過去,秸稈常常被焚燒或廢棄,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如今,秸稈治沙不僅是對治沙技術的傳承,更是對資源的高效利用,變農業廢棄物為治沙“神器”,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