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與沙的較量曠日持久。這場人沙較量中,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用汗水和信念在巴州大地筑起綠色長城,用平凡之軀書寫著沙海英雄壯歌。
2024年,巴州累計完成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規劃治理任務397.06萬畝,超計劃完成250.99萬畝,全州沙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綠洲生態系統持續改善,沙塵天氣持續減少。
日前,記者深入巴州庫爾勒市、且末縣、和靜縣,見證這場持久戰中“綠進沙退”的傳奇故事。
王成幫 張萌攝
春日的庫爾勒市孔雀河面,成群大天鵝嬉戲,微風吹過,岸邊柳樹搖曳著身姿,撐起片片綠蔭。這些柳樹抗旱性強、病蟲害少,是退役軍人王成幫成功培育的,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成幫柳”。
在“成幫柳”苗圃基地,記者見到了這位身穿軍裝、精神矍鑠的耄耋老人。王成幫的妻子張春英告訴記者,他每天都會穿著同樣的軍裝到苗圃看樹,即使病痛纏身也風雨無阻。用他的話說:“我活著就好好撫育它們,死后也要把我的骨灰埋在一棵樹下,看著它們生長。”
王成幫的造林事業長達60年之久。1956年,20歲的他從老家甘肅張掖踏上了駐守邊疆的旅程。當時的新疆黃沙滾滾,石頭被大風刮著跑,一片片荒蕪的沙漠戈壁令他至今記憶猶新。在部隊期間,王成幫和戰友們就在沙漠戈壁栽下許多樹。退休后,他來到庫爾勒市。風沙侵襲嚴重影響當地正常生活,他下定決心搞綠化,與漫天黃沙抗爭到底。
偶然一天,他發現了一棵與眾不同的柳樹,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其樹干依舊保持綠色。經驗告訴他,這種樹一定適合干旱缺水的庫爾勒。他請教多位園林綠化專家也未能得知樹名。在庫爾勒市園林局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在苗圃開展培育試驗。從第一代1棵,到第四代2000棵,終獲成功。
“我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就是要為黨和人民服務。種這些樹我不圖回報,也一分錢不要。誰有需要誰來挖走,只要能種到需要它的地方茁壯生長,就是我最大的希望。”王成幫說。
如今,“成幫柳”成為巴州地區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樹種,遍布庫爾勒市并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標志?!俺蓭土泵缙曰匾渤闪饲嗌倌昙t色基因傳承、勞動實踐及綜合實踐主題教育基地。在王成幫的帶動下,來自學校、部隊、社區、政府機關等的志愿者自發加入綠化行動中,為梨城增添更多綠色。
從庫爾勒市繼續出發,前往和靜縣的付志周防沙治沙造林區,付國喜帶領記者在父親付志周建設的楊樹防護林帶查看樹木生長情況。
付志周的二兒子付國喜 張萌攝
曾經寸草不生的沙河子,如今被一排排筆直挺拔的楊樹所取代,34公里綠色屏障有效保護了村莊和農田。
付國喜告訴記者:“40多年來,父親和母親在沙漠種植了80萬棵樹,治理了1.2萬畝沙化地,保護耕地15.8萬畝。同時,帶動和靜縣多個村300多戶村民加入種樹隊伍,在沙河子附近形成了34公里防風固沙綠色長廊?!?/p>
2024年,付志周去世后,付國喜接過了植樹造林的接力棒?!案赣H那會兒種樹很苦,全靠人工。現在有了推土機和噴灌系統,效率高,也輕松。我也終于明白了父親那時說的話:種樹就相當于把錢存進‘綠色銀行’,以后就會看到好處了?!痹谶@個春天,付國喜栽種了1.5萬棵青楊,離父親種100萬棵樹的目標更近了一步,這道綠色屏障也更加穩固。
“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出現在庫爾勒市、和靜縣,也出現在且末縣。
且末縣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風沙頻繁、極度干旱,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沙化土地占全縣土地的三分之二,是全國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自1998年起,為阻擋沙漠對且末綠洲的侵襲,且末縣成立了防沙治沙工作站,在車爾臣河以東的沙漠邊緣實施防沙治沙工程。
帕提古麗·亞森 新疆林草局供圖
“有一年春季,我們正在栽樹,沙塵暴突然來襲,我們只能頭對頭蹲成一圈。沙塵暴過后,剛栽好的1萬畝梭梭樹苗被刮走了一大半。”帕提古麗·亞森是防沙治沙工作站首批護林員,23歲就來到這片黃沙之地治沙。在她的記憶里,曾經由于沙漠不斷侵襲,人們被迫搬遷。
經過20余年的艱難治沙歷程,綠意覆蓋了黃沙,在車爾臣河以東的沙漠建成了一條東西寬1—7公里不等、南北長23公里的生態長廊,有效阻止了沙漠由東向西移動侵蝕綠洲,區域小氣候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且末縣氣象數據顯示,沙塵天數從2022年開始逐年減少,其中浮塵、沙塵暴天數減少較為明顯,秋冬季沙塵天氣較歷年相對減少更加明顯。2024年10月至12月,僅出現1次沙塵天氣,今年1月至3月,沙塵天數為近5年來最少。
“你看這是我們2020年栽的樹苗,現在都快和我一樣高了。”帕提古麗·亞森指著一旁的樹苗對記者說道,昔日的黃沙正在被綠色裝點。
在且末,已有超過150萬人次參與防沙治沙工作。其中,還有一支老兵治沙隊。5位退伍軍人堅定“無論如何也要把樹種起來”的信念,簽訂為期30年的治沙合同,一頭扎進沙漠,與風沙較量。
在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記者見到了老兵治沙隊創始人田來群和隊長田野。
田野向記者介紹:“自成立以來,我們先后投入2300萬元,在基地種植了梭梭、胡楊、四翅濱藜等500余萬株,并在林下接種肉蓯蓉,讓1.1萬畝沙漠披上綠裝。去年我們收獲新鮮肉蓯蓉650噸、產值600萬元,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p>
老兵治沙隊 新疆林草局供圖
近年來,隨著肉蓯蓉種植技術成熟,種植面積快速增長。為避免市場風險,老兵治沙隊轉型發展,文冠果是下一個目標。
文冠果有“鐵桿莊稼”的美譽,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木本油料樹,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能力,適合在沙漠等惡劣環境中種植。
“樹苗在種植前,先在加入生根劑的水中泡一下,既能保濕,還能促進根部生長,提高成活率。我們嘗試密植,有助于增加產量?!碧飦砣赫f,在新疆沙漠種植文冠果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創業初期,他們試種過文冠果,雖未形成收益,但總結出一些寶貴的經驗。二次再戰,他們有信心成功。
揮別田來群和田野,坐上大巴車,窗外挺立的梭梭、文冠果等如士兵般駐守在大漠。這片曾經被黃沙籠罩的土地,因為有一代代治沙人的接續奮斗,新的綠色在延伸,新的希望在成長,終將繪就生生不息的綠色圖景。(張萌 尹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