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是十分重要的物種資源、景觀資源和生態資源,它承載著傳統文化,記載著歷史變遷,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
2025年1月,《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國務院審議通過并公布,將于3月15日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國家級古樹名木保護專項法規,《條例》從資源普查、分級保護、日常養護、法律責任等方面構建了全鏈條保護體系,標志著古樹名木保護邁入法治化、規范化的新階段。
廣州白云區鐘落潭榕樹(圖片來源:國家林草局)
2月14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就《條例》內容及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央廣網記者提問:下一步,主管部門將如何通過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挖掘傳承蘊含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司長劉麗莉對此進行了詳細回應。
劉麗莉指出,“古樹名木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內涵,我們要傳承弘揚好。”首先,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樹木保護實踐,體現了我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北京密云“九摟十八杈”傳頌著“為一棵樹,挪一條路”的故事,廣東新會天馬村村民世代守護“小鳥天堂”,成為我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動范例。
古樹名木也是我國悠久歷史的鮮活見證。陜西黃帝陵的“黃帝手植柏”見證了華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東曲阜孔廟“先師手植檜”見證了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北京潭柘寺“帝王樹”古銀杏見證了王朝興衰更迭。
同時,古樹名木更是民族精神品格的文化化身。松、柏、梅等都被賦予了各自的品格和美好的寓意。“黃山迎客松”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泰山漢柏凌寒”象征著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塞罕壩功勛樹”彰顯出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
湖南雙牌桐子坳古銀杏群(圖片來源:國家林草局)
劉麗莉表示,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以《條例》實施為契機,多措并舉深化保護與文化挖掘。持續加強科普宣傳,挖掘闡釋古樹名木歷史文化內涵,大力宣傳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古樹名木,加大古樹名木守護人宣傳力度,講好中國古樹名木故事。
同時,將完善“一樹一檔”“一樹一策”管理模式,依托智慧管理系統集成養護、巡查、復壯等信息,實現精準保護。此外,對非法采伐、移植、損害古樹名木等違法行為,《條例》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王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