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无码,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重冂色情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國際合作 > 公約履約

合力共筑綠色家園夢——“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系列報道之五

2025-01-20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合力共筑綠色家園夢

——“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系列報道之五

生態無國界,人類同呼吸、共命運。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生態事務,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貢獻中國智慧力量,為推動全球生態治理、促進全球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以國際交流合作展形象

2024年12月2日—1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大會期間,中國政府代表團全面參與各項議題談判,協調推進干旱、沙塵暴、草原等議題立場形成,積極影響《公約》未來目標和戰略框架制定。在會場設立中國館,舉辦主題展、邊會、會談等,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2024年 12月 2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大會中國館,參會者和大熊貓人偶合影。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大會中國館總面積超過 600 平方米,是除東道國之外最大的國家主題館,舉辦主題為“跨世紀三北工程 新時代中國實踐”的展覽,展示“三北”工程為代表的中國荒漠化防治成效與經驗,講述中國人民艱苦卓絕、久久為功的治沙故事,并開展系列邊會活動。 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攝

近些年,中國加強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推動了全球荒漠化治理進程。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國、中亞、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為非洲綠色長城、蒙古十億棵樹等倡議提供技術支撐,為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培養了一批中高級人才和業務骨干。支持二十國集團落實全球土地倡議,推動東北亞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網絡走深走實。成功舉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連續舉辦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引領荒漠化防治事業發展。

2024年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在深圳正式簽署,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協定并為國際紅樹林中心揭牌。

在深圳設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是2022年11月在我國承辦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旨在以該中心為平臺,推動紅樹林保護全球聯合行動。

兩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通過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支持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同時,加強與紅樹林氣候聯盟等相關國際機構的協同合作。

紅樹林保護恢復是全球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任務之一。中國持續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召開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推進會,沿海五省區積極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全國紅樹林面積達45.45萬畝,較本世紀初增加了12.45萬畝,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紅樹林保護模式。

2024年,中國深入開展林草國際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雙邊區域合作。

這一年,在成都舉辦歷時186天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向世界展示我國花卉園藝方面的成就,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同和信心。

這一年,在南寧舉辦世界林木業大會,各國的林業專家和企業家共同探討創新引領林木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景和機遇,分享林業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這一年,中國同俄羅斯簽署跨境保護地政府間協議,與法國、新西蘭、西班牙、奧地利、澳大利亞分別簽署部門間林草合作協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簽署保護地和生態旅游合作綱要。

這一年,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法國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結對,武夷山國家公園與加蓬洛佩國家公園、與法國勃艮第國家公園結對。

這一年,在成都召開全球熊貓伙伴大會,制定大熊貓國際合作規劃布局,穩妥有序接返回國9批次22只到期到齡大熊貓,運送出境5批次10只大熊貓開展新合作,引發了“熊貓熱”。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代表,也是國際交往的“友誼使者”。大熊貓的出境和回國,展示了中國野生動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推進了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合作交流,為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促進了中外友好關系的發展。

合作是通向未來的橋梁,綠色發展離不開攜手合作。國際合作交流有助于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各國優勢互補,共同培育發展新動能。在全球生態治理的舞臺上,中國積極擔當、履約盡責,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

林草國際合作交流是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重要領域之一。近些年,積極推動生態外交,不斷深化林草國際履約和國際交流、雙邊區域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治理,高質量推動林草援外工作。

中國一直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重要合作伙伴,雙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應對、荒漠化防治等多方面展開廣泛深入合作。

中國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合作,積極推動林草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危機,不僅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做法,也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在推動全球生態治理中,中國履行責任擔當,彰顯引領風范,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與贊譽。

用中國智慧力量作貢獻

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上,北京獲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2024年3月27日,吉林長白山、福建龍巖、江西武功山、湖北恩施大峽谷-騰龍洞、貴州興義和甘肅臨夏等6處地質公園正式獲批為世界地質公園。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增至47處,繼續穩居世界首位。

我國積極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創建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努力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加快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重點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數量實現穩中有升,大熊貓、朱鹮、藏羚、海南長臂猿、亞洲象等旗艦物種野外種群數量明顯增長,大熊貓已從瀕危降為易危。

我國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近20年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40年保持“雙增長”,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我國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精心實施,中國成功地將許多荒漠化嚴重的地區變成了綠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表示,中國的案例是治理土地退化的典范。

中國方案把長遠規劃目標與有效方法措施相結合,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知識相結合,通過積極行動讓土地真正恢復健康。這些成功經驗,不僅為中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為全球南方國家綠色發展注入動力。

不只是在荒漠化領域,在共筑綠色家園夢的過程中,中國林草事業錨定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宏偉目標,不斷探索實踐,深化改革創新,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理念上,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三綠”并舉、森林“四庫”聯動,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促進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更好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在舉措上,確定了林業草原國家公園發展戰略思路、政策機制,完善了組織動員、法律制度、支撐保障、國際合作體系,全面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中國與其他國家分享發展林業建設的經驗與成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生態保護能力,促進全球生態環境的公平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認為,中國走出了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

把中國林草故事講出彩

2024年12月2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中國館開館,中國館總面積超過600平方米,是除東道國沙特之外最大的國家主題館。在中國館,舉辦主題展,推出了展示我國防沙治沙方面的圖文、視頻及智能植樹機器人等科技產品,同時舉辦16場邊會,全面闡述我國防沙治沙理念、行動、技術、模式和成效。這是我國首次在境外展示宣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堅戰。

“當我看到中國館展出的中國人民為防治荒漠化所作出努力的圖片時,我深受震撼,這體現了中國在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卓越領導力。”《公約》副執行秘書梅薩說。

中國高度重視并科學推進荒漠化防治。40多年來,相繼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持續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為防沙治沙國際典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獎章,《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中國“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認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進入新時代,“三北”工程實施攻堅行動,打響了三大標志性戰役。林草部門用系統觀念和科學方法施策,以堅韌毅力合力攻堅,推進荒漠化綜合治理,讓黃沙披綠裝,讓黃沙生黃金。

2024年12月1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2024年“地球衛士獎”得主。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盧琦因其在科學政策交叉領域助力中國扭轉土地退化趨勢、減少沙化面積方面的卓越貢獻,獲得“地球衛士獎”中的“科學與創新獎”,成為首位在該類別獲獎的中國人。

在長達3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盧琦全身心投入到中國荒漠化防治事業,為扭轉土地退化趨勢、減少沙化土地面積貢獻了巨大力量。同時,在實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項目、建立荒漠生態研究網絡和伙伴關系,以及促進多邊合作以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2024年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徐先英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徐先英,自1985年治沙專業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奮戰在治沙一線,從事科研及管理工作。他主持完成項目30多項,獲得專利22項,篩選抗逆性沙地造林樹種,研發防風固沙技術和新型治沙裝備,推廣治沙技術面積20多萬畝。

與徐先英一樣,寧夏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唐希明,內蒙古赤峰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李顯玉,分別在“三北”工程一線從事治沙科研工作34年、41年,業績俱佳、成果頗豐。

中國加強荒漠化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行動令世界印象深刻,中國人民艱苦卓絕、久久為功的防沙治沙故事深深打動世界。

中國自然保護行動有力,備受關注。從大熊貓繁育到候鳥遷飛,從濕地保護到生物災害防控,從國家公園創建到國家植物園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旋律在弘揚。

4年前的云南15頭亞洲象“北移南歸”,讓人記憶猶新。亞洲象群自西雙版納一路北上至昆明,再南返至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時1年零5個月,迂回行進1300多公里。大象所到之處,各地均采取“盯象、管人、助遷、理賠”等措施,給大象“讓道、引路、補給”。亞洲象之旅,彈奏出了最和諧、最動人的音符。

2024年,充分發揮大熊貓“友誼使者”的作用,抓住大熊貓出境回國契機,講好中國保護故事。10月26日、12月27日,分別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展的兩次直播活動,全網觀看量均超過350萬。直播活動帶領公眾沉浸式體驗絕美自然,了解大熊貓、海南長臂猿的生活習性及故事,以及各類森林物種的生存奧秘和保護知識。

近年來,林草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各級林草部門通過舉辦新聞發布會、媒體見面會,組織媒體記者、網絡大V、知名作家、外國友人等,走進林區沙區國家公園進行采訪采風、考察調研,開展宣傳報道、自然教育和科普宣傳,以視頻直播、政策解讀、成果展示,生動講好林草故事。

講好中國林草故事,能讓廣大民眾深刻認識林草事業對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增強全民生態保護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形成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良好氛圍。

將中國林草故事傳播出去,能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擔當作為、堅定步伐和積極成果,能促進全球生態合作交流、壯大全球生態保護力量。(王江江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