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些年巡山時,連個狍子影兒都難摸著,如今可不一樣嘍!開春時撞見過野豬,冬天時能看見黑熊活動的跡象。”加格達奇林業局古利庫林場管護站負責人孫士清感慨地說,這些年,他親眼見證了山林生態的逐步恢復與繁榮。隨著保護措施的不斷加強,曾經稀有的野生動物如今也頻繁現身。
古利庫林場管護站負責人孫士清正在巡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之后,大興安嶺林區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如今,林區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從傳統的“靠山吃山”轉變為更加可持續的“養山護山”。截至2024年,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實現活立木總蓄積、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三增長”。這些指標在2020年至2024年間分別增長了0.55億立方米、1.16萬公頃和0.14個百分點,達到了6.57億立方米、688.66萬公頃和 86.28%,為林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筑牢生態基底 重塑綠水青山生命線
清晨六點,大興安嶺地區新林林業局護林員張春生又扣緊了巡護包。踏上了日行十公里的巡護山林之旅。從昔日的油鋸扛肩,到如今的相機隨身,這位林業“老把式”的轉型,折射出林區由伐轉護的歷史性轉變。
回溯十年,包括張春生在內的2.6萬余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的職工,完成了從伐木者到國有林區守護者的轉變。他們投身于森林撫育、種苗培育、造林管護、森林防火等多元化崗位,為林區的綠色未來貢獻力量。
“停伐以來,苗木需求量越來越大,我們努力提高育苗數量和質量。”苗圃主任紀東亮說,苗圃主要培育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復用苗,圖強林業局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升級苗圃設施,100%的苗木實現自給自足,輕基質育苗技術突破季節限制。近年來,圖強林業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企業轉型,逐步從以天然林資源采伐利用為主,轉向天然林管護培育和人工林經營利用。
圖強技術員吳風
自2020年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實施改革以來,該集團積極推動生態修復工作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方向發展,實現了從一般性保護修復向提質增效的跨越,以及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向基于碳匯儲備的森林質量精準修復的轉變。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作業面積263.98萬畝,實現了零成災率;同時,完成種苗產地檢疫323.49萬畝,復檢苗木達5403萬株,有效保障了造林綠化的成果;此外,還完成了復檢外進松木15118.17立方米,復檢率達100%,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屏障作出應有貢獻。
生態改善 珍稀野生動物頻現林海
當猞猁在森林中漫步,當曾瀕臨滅絕的貂熊重現林區深處……這些野生動物的回歸軌跡,正在繪制大興安嶺的生態答卷。
生態蝶變背后,是從跨世紀的“天保工程”實施,到“十三五”“十四五”野保專項的接續推進;從持續開展的“清網行動”“清風行動”雷霆執法,到覆蓋全域的生態監測網絡構建。
隨著大興安嶺地區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大量野生動物得到了保護和恢復,各種珍稀瀕危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在八萬里林海頻頻“現身”。各地相繼救助了猞猁、長耳鸮、蒼鷹、東方白鸛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近百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物種的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現分布陸生野生動物320種。
大興安嶺地區翠峰林場
森林防火新篇章 智能化裝備與高效策略并進
“現在正是森林防火關鍵期,大風天氣居多,氣溫不斷升高,進山入林人員增多,給森林防滅火帶來很大壓力。”大興安嶺地區森林消防支隊防火監督科科長呂洪國說。然而,大興安嶺地區森林消防支隊憑借多年的實踐經驗,已經探索出一套高效且科技化的森林防火策略。
“今年春防期間,總隊為我們基層配備了單兵外骨骼、助力牽引車等先進的輔助裝備。”大興安嶺地區森林消防支隊二大隊大隊長陳磊自豪地介紹道。近年來,防火手段在信息化技術的融合下取得了顯著提升,徹底打破了傳統的“一人、一馬、一桿槍”的打火模式,無論是技防、人防還是物防,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現在的防火監控就像給森林裝上了‘天羅地網’,衛星24小時掃描,無人機空中巡邏,28米高的瞭望塔實時觀測,地面還有巡邏隊不間斷巡查。”大興安嶺地區森林消防支隊政治部主任張子龍說。
針對夏季雷擊火多發頻發,大興安嶺地區森林消防支隊開發了雷電追蹤系統,能像天氣預報一樣精準定位雷擊點,消防員們最快10分鐘就能趕到現場。滅火方式也升級為“人車協同作戰”,重型水炮車、履帶式特種車和消防員配合,把滅火效率提高了三倍。
演練中 直升機灑水滅火
演練中 森林消防員乘坐直升機利用索滑降到達火場
從人防到智防 科技護林鑄就綠色長城
“十年難育一棵樹,星火能毀萬畝林。”林區人民深知森林的寶貴價值。如今,智能化裝備的應用正在為林區防火工作帶來變革。
大興安嶺地區翠峰林場資源股科員王昕在工作中切身感受到技術革新帶來的改變:“如今,巡護工作中使用的無人機極大地節省了我們的時間。以前發現火情點,我們徒步前往尋找,最遠的路程來回需八公里,而現在無人機十分鐘就能到達現場。”
“集團公司成立以來,運用數字化手段,實現人防、物防、技防有機結合,提升了森林防滅火綜合能力。”大興安嶺林業集團森林防火辦副主任李晨光介紹,80處卡口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記錄車輛信息,追溯火因,嚴防人為火發生。衛星遙感、高山瞭望、空中預警、地面巡護四維監測體系,提高了發現和處置效率。58座瞭望塔加裝監控設備,1200余名巡護人員配備北斗巡護APP,提升火情監測精度。集團接入三維雷電數據,開展“追雷行動”,并建立森林防火“一張圖”智能輔助系統,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巡護工作人員在使用北斗巡護APP和“現場智能終端”軟件
“立足大興安嶺林區實際,從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入手推進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火災綜合治理。”省林草局防火處副處長姜富洋說,機構改革以來,省林草局重點支持大興安嶺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24年,省林草局向上爭取國債防火道路建設資金75.22億元,其中大興安嶺林區6個項目,建設總里程1570公里,總投資8.55億元。目前,省林草局指導大興安嶺林區落實森林草原火災系統治理和沿邊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力爭通過5至10年時間,建成全國森林草原防滅火示范樣板。
暮色中的大興安嶺,無人機正在林海上空巡航監測。從“砍樹人”到“護林人”的轉型故事,正在這片林海續寫新時代的綠色傳奇。
記者手記:
在與護林員孫士清的交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對山林生態恢復的喜悅與自豪。他親眼見證了這片土地從“靠山吃山”到“護山富山”的轉變。
更令我震撼的是,科技與生態在這里實現了共生。在防火指揮中心,雷電定位系統閃爍的紅點,揭示了云層中蟄伏的火險;巡護員王昕操控的無人機前往火情點僅需十分鐘;森林消防員的“人車協同作戰”的滅火方式,滅火效率實現了三倍的提升。
如今,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林區積極探索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發展模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用實際行動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楊惠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