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年來林業發展面臨的林業勞動力短缺、技術薄弱、機械化水平低等困境問題,浙江省常山縣聚焦油茶、香樟、竹木、中藥材等林業特色產業,圍繞常山林業產業數字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鏈條化發展需求,搭建完善數字服務平臺,融合一批懂生產、懂技術的林業社會化人才隊伍,打造常山現代林事服務中心,打通為林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為探索創新運營模式,常山現代林事服務中心以“1651”模式展開工作。搭建“1”個數字平臺,提供線上線下訂單式服務,林農足不出戶即可通過手機一鍵下達各類訂單,快速獲取勞務、林機、農資、銷售等林業全產業鏈服務;建設“6”大服務分區,分別為林產品加工區、林機存放區、林機保養維修區、物資存放區、科普培訓區、展示展銷區,為林農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組建科研專家、鄉土專家、林技人才、林機人才、運營人才等5支專業隊伍;構建“國資+村集體+勞動者”利益分配機制,其中國資占57%、村集體占33%、勞動者占10%。
通過模式創新,解決“誰來干”“怎么干”“怎么富”等問題,推進森林經營、油脂加工、中醫藥研究、林機制造等領域現代林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富民能力。
一方面,以科技提升產業效益。依托中央財政油茶產業示范獎補項目、全省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等重大項目,在全縣范圍內主導開展林技服務工作。并與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強油茶企業家、勞動者培訓,累計培訓1500余人,培育了一批技術過硬的鄉土專家。實施無人機病蟲害防治和噴施葉面肥,已累計實施5000余畝、每畝增收超2000元。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每年每畝降低約300元除草成本,增加土壤肥力,有效利用林下空間套種中藥材,畝均收益5000多元。
另一方面,以經營提升管理能力。積極與相關企業在加工銷售、技能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拉長業務鏈條,實現集成帶動。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開展集中培訓、現場培訓等多種指導服務,引進林技推廣員、農村電商專家等復合型人才,提升當地勞動者綜合素質;通過鄉賢、商會牽線搭橋,將油茶、月季、紅薯等特產銷向省內外,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通過浙江省“山海協作”平臺,與寧波相關企業合作開發種植千畝絲瓜絡項目,2024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
目前,該中心業務不斷擴大,每年可服務油茶面積達10萬畝、林下經濟約5000畝,帶動輻射范圍內28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增收超30萬元,帶動約5萬農戶增收致富。該中心還優先為低收入林農提供生產崗位,對參與入股的林農,年終以分紅形式還利于民,實現全民共建共享,為浙江省林業產業轉型、推進共同富裕提供示范樣板。(趙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