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和動物做朋友,與自然共成長”的主題活動在廣東省佛山市云勇林場(佛山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舉行。親子家庭的成員們在自然教育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觀察被救助的野生動物,了解它們的康復過程和放歸計劃。此外,他們還參觀自然教育之家,通過動植物標本、科普視頻、科普小課堂等感受自然的奧秘。通過自然教育工作的開展,這座森林覆蓋率達98.36%、擁有4.4萬畝生態林海的國有林場煥發出新活力。
這是云勇林場自我不斷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這座始建于1958年的林場,歷經從“伐木經濟”到“生態守護”的轉型,如今以自然教育、森林可持續經營和保障性苗圃建設等工作為抓手,聚焦綠美佛山生態建設,持續拓寬“兩山”轉化實踐路徑,走出了一條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協同發展的創新之路。
自然教育,從野生動物救護到生態理念傳承
佛山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內,一只鷺鳥經過工作人員精心護理后振翅高飛,在盤旋幾周后,鷺鳥一頭扎進了附近的山野尋找屬于自己的棲息地。從科學救助到放歸自然,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實際上,這是云勇林場自然教育的重要場景之一,也是青少年感知生命奇跡的“第一課堂”。
近年來,林場依托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構建了“1個基地+N條線路+M套課程”的自然教育體系。“林場以‘一心·六園·七徑·多點’的布局開展設施建設,預計打造7條自然觀察示范小徑。”云勇林場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林場已建成3條自然教育徑,分別為基于森林科普教育的尋覓山林徑、基于芳香植物景觀的花香蝶語徑和基于叢林奇景的奇趣探索徑,全長共4.5千米。并且,依托原有建筑建設了1間自然教育之家,改建了1間林場歷史展覽館(現為市黨員教育基地)。
林場深入挖掘發展歷史,利用豐富的動植物本底資源,開發出林場歷史主題、木材主題、蝴蝶主題、動植物保護主題等自然教育特色課程體系,其中《小小護林員》《會飛的花朵》等課程,將課堂搬進森林。2023年至今,累計組織開展活動超70場,惠及線上線下參與者3萬余人次。自然教育課程《小小護林員——林場歷史主題實踐課程》獲評廣東省自然教育精品課程,成為生態教育的鮮活教材。同年,《云勇綠水青山禮盒》文創產品摘得首屆全國自然教育文創產品設計金獎,實現了生態價值與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云勇林場持續拓寬“兩山”轉化實踐路徑,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自2020年被認定為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以來,累計完成1萬余畝的森林撫育和森林質量提升。
云勇林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林場目前已經建成了以闊葉混交林大徑材結構化經營、針闊混交林大徑材結構化經營和登山步道森林景觀提升等經營模式為主的示范林,完成對主要針葉純林和低效退化林的林分質量提升,建立了42個覆蓋全場的森林經營成效監測固定樣地和2個無人機監測樣地,森林質量和森林景觀得到穩步提升,生物多樣性持續穩定提高。
保障性苗圃,從“種子銀行”到生態修復引擎
在更合鎮吉田村的嶺南統計文化林里,綠樹成蔭、鮮花盛放,其中有1000多株優質苗木是由云勇林場保障性苗圃免費提供的。據悉,2023年10月,云勇林場啟動建設保障性苗圃,標志著林場生態修復進入新階段。這座占地17畝的苗圃年儲備優質苗木達10萬株,目前累計定向供應苗木5萬余株。云勇林場堅持以推動林木種苗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多措并舉加快保障性苗圃建設,努力實現苗木生產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助力綠美佛山生態建設。
據介紹,苗圃是為滿足綠美佛山生態建設苗木需求而建的,分為播種繁殖區、幼苗移栽區、小苗培育區、設施育苗區(蔭棚區)等四個功能區。林場根據佛山林分優化和鄉鎮綠化需求合理確定育苗數量、品種、結構,截至目前,云勇林場保障性苗圃已培育了13個“特、優、新”鄉土珍貴苗木品種。據介紹,依托云勇林場高素質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團隊,在前期完成林場植物本底調查的基礎上,林場通過功能性狀對比,篩選出一批表現優良的母本,采用扦插、嫁接等方式大力培育木芙蓉、越南抱莖茶、金花茶等優良珍稀景觀樹種6000余株。
此外,云勇林場充分利用林場豐富的種質資源,組織干部職工上山采集林區內的紅錐、火力楠、樂昌含笑等優質種子350斤以及大批小苗,全面采用輕基質育苗法,推動苗圃內苗木的“質”“量”雙提升。通過積極開展“送苗下鄉”等活動,為周邊的革命老區鄉村綠化提供了各類綠化苗木近3000株,有力支援了鄉村綠化美化建設,為區域“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