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无码,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重冂色情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動植物保護 > 保護動態

寧夏賀蘭山:“駿馬山”下駿馬出

2025-04-29   來源:寧夏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由南而北,綿亙逶迤,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賀蘭山在蒙古語中,即為“駿馬山”。4月13日,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匹普氏野馬誕生,標志著賀蘭山保護區普氏野馬重引入工作獲得初步成功,也印證了賀蘭山生態環境適宜普氏野馬生存和繁衍。

普氏野馬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的野生馬種,被稱為有6000萬年進化史的“活化石”。今年是我國普氏野馬返鄉40周年。為加大保護力度,從2024年開始,寧夏分三批次把18匹普氏野馬從新疆引入賀蘭山,實施野化放歸。這些“活化石”跨越千里“安家”賀蘭山后,如何適應?怎樣生活?

護林員每天適時觀測普氏野馬母子動態。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秀梅 攝

普氏野馬在新疆受孕寧夏產子

4月17日,微風徐徐,賀蘭山綠意盎然。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號適應性訓練場地內的小丘陵和平地,被豐富的植被覆蓋,針茅草開始泛綠,黃色、紫色的小花一叢叢一簇簇。一處天然水源地如橢圓形鏡子鑲嵌其中。

上午9時許,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果子管理站副站長艾賀鷹,開著白色的皮卡車帶著4名“野馬保姆”顧新坡、張繼軍、李曉鵬、張文文,準時為野馬送來“月子套餐”。在300米外小山坡上,用望遠鏡遙望:6匹黃褐色成年馬帶著白色的小馬駒從賀蘭山深處小跑而來,小馬駒緊緊跟在母馬身后,時而撒歡,時而停下吃奶。它們到達1號場地后享用備好的美食。

13日凌晨,第一批次普氏野馬種群順利誕生了一匹小馬駒,這匹“白馬王子”從出生、吃奶、散步到睡覺,6匹成年馬兒都日夜守護身旁,如貼身保鏢。為增加營養,讓母馬奶水充足,“野馬保姆”們根據專家指導,搭配“月子套餐”。“這里面有燕麥草、苜蓿、玉米、胡蘿卜、蘋果、鹽等。將蘋果打成粉,玉米、胡蘿卜磨成顆粒。” 艾賀鷹介紹,“普氏野馬是群居動物,吃住行都在一起,產下小馬駒后更加警覺。如幾十米外發現異常,就會停下,或掉頭離去。”

“每天定時定點送餐,普氏野馬已與我們建立起信任,保持5米到10米距離。你看,每次一投料,再敲幾下,頭馬就帶著馬兒‘嘩’地一下過來了。”艾賀鷹說,“其實,早在去年冬天普氏野馬剛來寧夏時,就已經發現母馬懷孕。母馬是在新疆懷的‘寶寶’,孕期11個月。普氏野馬每年6月發情、交配,來年四五月產仔,一馬產一仔。專家特別提示要24小時觀測‘準媽媽’日常狀況,4月是關鍵期。”通過視頻監測回放發現,4月13日凌晨,頭馬帶著5匹馬從放歸地回到1號適應性訓練場地,公馬陪在“準媽媽”身邊,其余4匹馬圍在四周。1時31分,馬群中閃出一只小白馬,慢慢走到媽媽身邊吃奶。

第二天,護林員第一時間來到1號適應性訓練場地,近距離觀察母子動態,采集糞便。此時,小馬駒跟著媽媽散步,其他5匹馬在旁守護。小馬駒躺倒休息時,成年馬站在旁邊守護。第二天,小馬駒開始跟著媽媽撒歡奔跑了。

耗時數月尋覓適配“居住地”

普氏野馬又稱亞洲野馬,是目前世界上瀕危的大型野生動物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啟動“野馬返鄉計劃”,從國外引進普氏野馬,在新疆、甘肅建立繁育基地,逐步恢復和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目前國內共有800多匹,約占全球野馬總量的三分之一,保護級別也從野外滅絕調整為瀕危。

賀蘭山曾是普氏野馬的原生分布區,2024年9月,自治區林草局組織開展賀蘭山普氏野馬野化放歸工作方案論證,邀請中國林業科學院森環森保所、北京林業大學、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等的專家學者,根據賀蘭山現有草原面積、食物與原生生境重合度、地形等現地因素,認為賀蘭山北部區域適宜普氏野馬生存。當年,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指導及新疆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下,寧夏林業和草原局啟動賀蘭山普氏野馬重引入工作,從新疆引入第一批普氏野馬。

2024年12月初,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楊澤宇等人提前開車到新疆繁育中心,學習普氏野馬習性、喂養等方法。“我們開著兩輛車前往新疆專程去迎接。每輛車配著兩名司機,還準備了供電等應急物資。”楊澤宇回憶:“當天下午,在新疆生活的6匹普氏野馬通過圍欄通道引導,一一進入獨立籠箱后,乘上自卸吊車。”因馬兒一路都是站著,兩輛車晝夜行駛,一刻都不敢耽誤。在高速公路上,每過兩個小時,就要為馬兒喂水、喂草。經過3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到達寧夏。

“為尋找一處最適配的‘居住地’,我們在前期選址上耗費了很長時間。”賀蘭山保護區管理局林政科副科長周東全程參與選址和飼養。“在賀蘭山尋找與新疆生存環境類似,符合普氏野馬習性的氣候、生態等適宜的場所,的確不容易。”周東介紹:“選址前,先征求專家意見,了解其生活習性,生境要求等。前后花費好幾個月,先期選了20處綜合性植被、多種地形地貌,又有天然水源的具有代表性的生存環境。科研團隊、相關專家實地考察多次后,最終選出3處區域建立適應性訓練場地迎接物種繁衍。1號場地300畝,2號、3號場地分別約600畝,圍欄四周安裝了監控,方便全方位24小時監測。地形為小丘陵和平地,有豐富的植被和天然水源,是賀蘭山保護區北段生境的代表性區域。”

為確保普氏野馬能適應賀蘭山環境,護林員幫助它們進行了3個月的適應性訓練。“訓練期間,我們在專家指導下,制定一日三餐配方,有苜蓿、燕麥草、玉米、胡蘿卜等,培訓4名專業護林員飼養并動態觀察、記錄、錄像,將資料及時傳給專家。”艾賀鷹介紹,“每天早上第一個任務,就是觀測動態,然后準時將營養餐送到。”

今年2月28日,逐漸適應本地環境的6匹普氏野馬被放歸賀蘭山最北段。“這里氣候條件與新疆相近,同時有針茅草、豬茅菜、芨芨草、蘆葦等與其原生生境食物相似,還有天然水源地,適合普氏野馬的生存。”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長朱亞超介紹,“放歸一月后,護林員一路尋著新鮮馬糞及蹄印蹤跡,在賀蘭山保護區北段東坡草原和一處天然水源位置,發現普氏野馬,毛發鮮亮光滑,體格健壯。這也意味著,它們逐漸適應新環境,生存狀態良好。”

小馬駒緊隨媽媽身旁。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韓勝利 攝

賀蘭山曾是普氏野馬棲息地

在第一批成功引入基礎上,3月27日、4月7日,寧夏又相繼從新疆引入第二批、第三批,這18匹普氏野馬是從新疆的野馬中,經過基因檢測和健康體檢精心挑選出來的,均處于青壯年時期,具備優良的生態適應性。科研工作者為18匹普氏野馬劃分3個小種群,均由1匹公馬和5匹母馬構成,有助于維護普氏野馬遺傳多樣性,在賀蘭山實現繁衍生息并形成穩定種群。

在2號場地,體格健壯的6匹普氏野馬齊聚一處洼地,悠閑自在享用針茅草、芨芨草的嫩葉。工作人員站在30米外,馬兒沒有一點緊張感,邊吃邊抬頭看,頭馬還大膽迎面走來。“第二批馬剛來時非常警覺,連護林員也不讓靠近。適應一段時間后,現在好多了。”艾賀鷹介紹,在適應性訓練期間,剛開始,馬每天吃兩頓營養餐,后來只吃一頓,這幾天看都不看,全跑去吃野草。不遠處,有片樹林和天然水源地,水邊還有蘆葦。相隔不遠處,3號場地的6匹馬兒也在悠閑覓食。這兩批馬適應3個月后也將放歸賀蘭山。

行走在普氏野馬新家園,護林員感嘆:“說實話,普氏野馬住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也就不想家了。”

據相關史書記載,自古賀蘭山就有野馬分布,賀蘭山曾經是野馬的分布區之一。早在遠古時期,普氏野馬(又稱蒙古野馬或準噶爾野馬),棲息于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甘肅及蒙古地區。時至今日,賀蘭山、阿爾泰山、陰山等地史前人類繪制的巖畫上仍有野馬的形象。

賀蘭山巖畫中,白芨溝巖畫“馬”形象主題鮮明,造型突出,內容豐富。2022年,石嘴山市博物館科研人員在賀蘭山石嘴山段新發現巖畫點,可辨識度高的以馬和鹿圖案為主,其中一幅是描繪古人馴馬的場景。“上面的圖案是一名騎士拿著馬鞭,這匹馬站得較平穩,下面一匹馬在奔跑,說明這名騎士在馴馬。”石嘴山市博物館館長韓學斌分析,“由此推斷,遠古時期的賀蘭山山脈植被茂盛、動物群集,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幅馴馬圖顯示,數千年前的先民已掌握野馬群居習性——與現代護林員的觀測記錄高度吻合。”

如今,經過7個多月適應性訓練,經對馬群生理、習性等方面評估分析,引進的普氏野馬生存條件健康良好。而小馬駒的誕生,是寧夏賀蘭山引入普氏野馬的第一個后代,具有里程碑意義,代表著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野馬重引入工作獲得初步成功。“從一度消失到種群重建,普氏野馬定居賀蘭山的故事,是寧夏生態治理的縮影。”賀蘭山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說。

蹄音如鼓,萬物和鳴。在賀蘭山的庇護下,小馬駒歡快地奔跑著,回望賀蘭山那起伏的輪廓,恰似一匹跨越時空的駿馬,正奔向生生不息的未來。(陳秀梅)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