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2日電 2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行草原保護修復主題發布會,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二級巡視員趙兵在會上表示,截至2024年底,已新建近60萬畝的草種繁育基地。
趙兵介紹,草種是國土綠化和草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事關國家生態安全、食物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機構改革后,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草種業發展,重點圍繞以下五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立足戰略全局,統籌規劃。將草種業發展納入《“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和《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方案》重點任務,統籌推進草種業全鏈條發展。
二是加強草種質資源調查保存利用,夯實資源根基。啟動了第一次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目前全國已有內蒙古、山西等18個省區啟動了草種質資源普查;布局建設“1個中心庫+20個資源圃”的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1個中心庫即國家林草設施保存庫(內蒙古分庫)已經開始試運行,20個國家草種質資源圃已經布局;組織編制了30個主要草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指標,為育種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強化創新驅動,完善草品種審定推廣體系。首次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草種目錄》,成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一屆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同時,全國有27個省(區、市)成立了省級草品種審定委員會或林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建立起國家和省兩級品種審定制度。確定公布了30處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截至目前已開展92個草品種的區域試驗,累計審定草品種59個,為草原生態修復、草牧業發展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優良草品種。
四是加強基地建設,提升草種供給能力。截至2024年底,已新建近60萬畝的草種繁育基地,年產優良鄉土草種近2.5萬噸,有力地支撐了“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草種需求。形成了青海20萬畝披堿草種子、內蒙古10萬畝羊草種子等大規模優良草種擴繁基地;涌現出蒙草集團、三江集團等草種業龍頭企業,以及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羊草小鎮等亮點項目。
五是加強草種質量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連續五年開展草種質量抽檢,生態修復用草種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在甘肅省啟動草種質量追溯試點,實現草種生產、流通全流程監管。
趙兵指出,當前,我國草種業正處在起步階段,各類草種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特別是生態修復急需的優良鄉土草種依然供應不足。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把加強優良鄉土草種選育和提升草種生產供給能力作為主要目標,著力解決草種“卡脖子”問題,力爭到2030年生態修復用草種和飼草草種國產自給率達到75%。
一是加大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力度,開展重要鄉土草種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鑒定評價,挖掘一批優異種質,為優良草品種選育提供資源保障。
二是強化育種核心技術攻關,組建草種業創新聯盟等協作平臺,加快優良草品種轉化落地。
三是完善草種業發展布局,明確使用天然草原等地類建設草種基地的用地要求,拓展草種繁育用地空間。結合各區域水土光熱條件、生態修復和草牧業發展需求,布局草種擴繁生產。充分發揮中央資金效益,加快優良鄉土草種擴繁,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草種生產基地,進一步提升鄉土草種供種能力。
四是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制定出臺《生態草種質量分級》等標準,加快推動草種質量追溯體系落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以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草牧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