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无码,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重冂色情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草原保護 > 保護動態

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取得歷史性進展

2025-04-23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我國草原資源豐富,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草原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2018年以來,各級林草主管部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草原保護修復,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產力持續提高。全國草原生態狀況已走出低谷,實現了由21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

4月22日,國家林草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支持草原保護修復總投資達到1100億元,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過1億畝,草原鮮草總產量超過5.5億噸,草原生態保護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草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國家林草局加強草原工作頂層設計,制定了一系列強化林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積極構建草原監測、保護、修復、執法、草業、支撐等六大體系,將草原保護發展納入林長制考核,草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草原增綠擴綠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國家林草局以組織實施“雙重”“三北”等工程為抓手,持續推進草原修復治理,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特別是在三北地區草原面積有22億畝,自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偉大號召兩年來,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喬灌草有機結合,不斷提升草原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三北地區草原生態質量持續提升。

草原資源監管效能全面提升。堅決守牢草原資源安全底線,始終保持草原執法監管高壓態勢,聯合開展“綠盾”“護綠”等專項行動,打擊毀草開墾、非法占用草原等違法行為,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與核查處置,提高主動發現草原違法行為的能力。2018年以來,各地累計立案查處破壞草原案件近5萬起。

草原科學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各地以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為契機,通過加大人工種草力度、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措施,加快轉變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原休養生息,有效緩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壓力,促進了草原生態的恢復。與此同時,草原旅游、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有力促進了農牧民增收。

草原用地要素保障賦能發展。主動服務國家能源安全、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臺“林草要素保障八條”政策,優化重大項目、保供煤礦使用草原審核審批流程,切實強化草原要素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提高審批效率,降低市場主體辦事成本,將1050畝以上草原征占用審核權限委托省級林草部門實施,同時通過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等方式,強化對地方開展行政審批工作的指導與監管。

草原改革發展活力有效激發。2023年,國家林草局與內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區人民政府共同推進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以點帶面解決制約草原保護發展的制度機制問題,目前已取得31項初步成果。積極創新草原保護利用新模式,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挖掘草原生態旅游、自然教育、草原特色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面利用潛力,開展39處國家草原公園和18處國有草場試點建設,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12處“紅色草原”,探索建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

草原工作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按照部局統一部署,建立了以定期普查和年度動態監測相結合的林草濕荒調查監測體系,加快彌補草原資源底數不清短板。積極推進草種業發展,不斷加大國產草種擴繁生產力度,著力解決草種“卡脖子”問題。積極搭建草原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支持相關高校加強草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啟動實施草種“揭榜掛帥”等科技攻關項目,有效提升草原科技支撐能力。

加大打擊破壞草原資源違法行為力度

國家林草局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公開通報典型案例、運用科技手段創新監管方法等措施,打好草原執法監管的“組合拳”,不斷強化草原資源保護監管。

開展專項行動,加大執法力度。聯合開展“綠盾”“護綠”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毀草開墾、非法占用草原等違法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將草原資源保護管理納入林長制考核,壓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加大巡查與保護力度,確保草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效率。充分運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監測技術,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結合地面核查處置,形成“天空監測、地面核查”的監管模式,增強了主動發現查處違法行為能力。

通報典型案例,強化震懾效應。以非法開墾、非法占用草原等破壞草原違法行為為重點,通過公開通報典型案例,強化震懾效果。2022年以來,已通報35起破壞草原典型案例,充分發揮重大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對重大案件,實施掛牌督辦,持續跟蹤并督促整改。

加強部局聯動,提升執法合力。自然資源部與國家林草局開展協同執法,由部相關司局、總督察辦、執法局、區域督察局,及國家林草局相關司局和駐地專員辦開展專項聯合執法,重點整治毀林毀草開墾、非法占用草原等行為。聚焦重點領域,建立案件線索雙向移交機制,構建“監測預警-行政執法-生態修復”治理體系,強化草原生態保護。

增強國產草種供給能力

草種是國土綠化和草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事關國家生態安全、食物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當前,我國草種業正處在起步階段,各類草種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特別是生態修復急需的優良鄉土草種依然供應不足。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草種業發展,全方位推進草種業振興,力爭到2030年生態修復用草種和飼草草種國產自給率達到75%。

立足戰略全局,統籌規劃。將草種業發展納入《“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和《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方案》重點任務,統籌推進草種業全鏈條發展。

加強草種質資源調查保存利用,夯實資源根基。啟動了第一次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目前全國已有內蒙古、山西等18個省區啟動了草種質資源普查;布局建設“1個中心庫+20個資源圃”的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組織編制了30個主要草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指標,為育種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創新驅動,完善草品種審定推廣體系。首次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草種目錄》,成立了國家林草局第一屆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全國有27個省(區、市)成立了省級草品種審定委員會或林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建立起國家和省兩級品種審定制度。確定公布了30處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截至目前已開展92個草品種的區域試驗,累計審定草品種59個。

加強基地建設,提升草種供給能力。截至2024年底,已新建近60萬畝草種繁育基地,年產優良鄉土草種近2.5萬噸,形成了青海20萬畝披堿草種子、內蒙古10萬畝羊草種子等大規模優良草種擴繁基地,涌現出蒙草集團、三江集團等草種業龍頭企業。

加強草種質量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連續五年開展草種質量抽檢,生態修復用草種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在甘肅省啟動草種質量追溯試點,實現草種生產、流通全流程監管。

強化草原保護修復科技創新

“十四五”以來,國家林草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聚焦草原保護修復重大科技需求,統籌推進研發項目部署、創新平臺建設、科技人才培養等工作,并專門成立了國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為草原生態質量穩步提升奠定了堅實科技支撐。

組織全國優勢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草種基因資源挖掘與種質創新利用”、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中國鄉土草種種質資源調查”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將草原研究項目推薦列入林草科學聯合基金2025年首批項目,組織指導相關省區市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草原科學研究。特別是為破解我國生態草種優良品種少的“卡脖子”問題,2022年,國家林草局部署實施了“草種優良品種選育”“揭榜掛帥”項目,選育出“中科10號”羊草、“中林育5號”野牛草、“騰格里”牛枝子等15個國家級審定品種,構建配套原種繁育技術體系,廣泛應用于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等地退化草原、沙化草原、重度鹽堿化草地修復。

構建完善草原保護修復條件平臺體系。組建了“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依托蘭州大學),重組優化國家林草局草原保護修復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10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6個國家林草局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初步形成了重點地區、重點生態類型全覆蓋的草原生態觀測網絡,為摸清草原生態本底、明晰草原生態過程、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設高水平科研機構與人才隊伍。目前,我國已有國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等2家專門從事草原保護修復研究的中央級科研院所,全國16所高校設立了專門的草原草業學院。在科研人員培養方面,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南志標院士)領銜、國家級科技人才為中堅、青年拔尖人才為后備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特別是國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創新人才建設計劃實施以來,培養領軍人才10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創新團隊32個,為草原保護修復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持續強化科技成果應用示范推廣。目前,國家林草科技推廣成果庫已入庫各類草種和草種選育類技術成果320多個,其中,“耐鹽高產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技術”和“三江源區沙生草種大穎草繁殖技術”入選三北地區重點推廣林草科技成果100項。近年來,在相關省份實施“‘曲丹8號’蘇丹草繁育與栽培技術推廣示范”等草種類中央財政林草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15項,推廣示范了一批優良草品種及配套繁育技術。

高標準開展草原領域標準化工作。國家林草局專門組建成立了草原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構建了草原領域新型標準體系,涵蓋基礎通用、保護修復、資源利用等各類標準26項,發布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沙化草原治理技術規程》等一系列重要技術標準,以優質標準助力高水平草原保護修復。(曹云 李圣薇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