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中國東部沙地溫帶稀樹草原的分布與制圖》。這項成果首次摸清了我國東部沙地溫帶稀樹草原分布,繪制了我國東部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溫帶稀樹草原空間分布圖,為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溫帶稀樹草原廣泛分布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特別是渾善達克沙地和科爾沁沙地,是該區域經過長期演替形成的穩定生態系統,也是我國東部沙地荒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復的理想目標。因此,明確我國東部沙地溫帶稀樹草原的分布范圍,對于荒漠化防治和植被恢復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成果的通訊作者、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盧琦介紹,關于我國溫帶稀樹草原準確地理分布的資料非常有限。此次研究,基于地面調查、無人機和衛星遙感數據,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成功實現了對稀樹草原的高效準確識別及制圖,并闡明了其在我國東部沙地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氣候特征。
研究顯示,該區域溫帶稀樹草原集中分布于科爾沁沙地北部、渾善達克沙地中東部和大興安嶺南麓山地向平原過渡的區域,主要為榆樹稀樹草原、槭樹/櫟樹稀樹草原和灌叢稀樹草原,總面積327萬公頃。
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國林科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首席專家王鋒介紹,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準確快速識別區域稀樹草原分布,從而繪制出我國東部沙地溫帶稀樹草原分布圖,并首次以0.5公頃為最小面積單元揭示了其空間格局。
王鋒表示,更高精度的識別可以避免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過程中,將稀樹草原分布區域誤判為“退化森林”或“退化草地”,從而采取錯誤的生態恢復措施。這項研究為制定該區域生態保護和恢復政策提供了精確的地理數據支持。(吳兆喆)